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美文

红歌里的身影

 2021/06/24/ 09:0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航

【远航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

红歌里的身影

  王 航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每次听爸爸哼唱这首《红梅赞》的曲调,江姐视死如归的形象总是和飞雪中鲜艳的红梅重叠,在我心头长久地绽放。穿过历史的云烟,那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党人形象,像一部不断片的影像,一遍遍地盘绕、回放在我的脑海里,激励和鞭策着我走好脚下的路、做好手中的事、干好革命工作。

  爸爸是听着红歌长大的一辈,他经常不厌其烦地给我讲他的革命经历,而且讲一次激动一次,每一次我都洗耳恭听。光荣的记忆将陪伴着爸爸终老,并一遍遍地感染着我。

  我是听着爸爸哼唱红歌长大的。爸爸说我小时候记忆力好,所以打小许多的红歌歌词和旋律就铭刻进了我的心里。“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山,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千军万马(介支个)江边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我在《十送红军》的旋律里,看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着风雪前行的身影,他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布衣、腿上绑着草绳、脚上穿着草鞋,爬雪山过草地,蹚泥泞涉万水。肩挑药箱,树枝当拐杖,在泥水里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他在炮火硝烟中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站起。他手里高举的红旗一次次穿行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一次次地把它染红。即使直面“大渡桥横铁索寒”的严酷,他的心中也仍然澎湃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磅礴气势。这种磅礴凝聚成六盘山顶那坚如磐石的红旗雕塑,永远高高飘扬在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

  从嘉兴南湖红船的灯光里启航,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我看见前赴后继的共产党人,像一粒粒革命的火种,让“星星之火”燎原起冲天的火光,烧透国民党白色恐怖的牢笼,照亮风雨如磐的中华大地;他们的身影续接起来,汹涌澎湃于中华大地。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用心品味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词,脑海里飞舞的都是黄土高原激烈的腰鼓舞里飞扬的红绸,那里是爸爸的家乡,那些头扎白毛巾的西北汉子里有爷爷的身影。爷爷是1947年入党的老党员。小时候回老家见到清瘦的爷爷总是挑一副粪担,牵一头老黄牛,一边走一边拾牛粪,走一路拾一路。他总是天亮下地耕作,天黑才回家歇息。在窑洞昏黄的灯光下,总能看见爷爷脸上黏附着一层黄黄的粉粒,我用小手使劲地替爷爷擦抹,爷爷却哈哈地笑着说:“我娃乖呢,黄土长进皮肤里了呢,抹不掉呢!”这时候就能看见爷爷黄土地一样温暖的笑容。就是这样一个在黄土地上耕作的老党员,当了一辈子大队支书,像头老黄牛样地为乡亲们服务了一辈子。

  “枣园亲,窑洞暖,小米香,延水甜……共赴国难换征衣,挺进敌后持久战,首战告捷平型关,百团大战威名传……”当我的脑海里响起这首《延安灯火》的旋律,就想起了在枣园、杨家岭,穿粗布衣、吃小米饭的一代伟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陕甘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延安精神,革命的火焰燃遍中华大地。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现在我们经常高唱着《我和我的祖国》,它是红歌,也是最流行的歌曲。一次路过菜市场,看到一位卖菜大哥一边卖菜,一边跟着手机视频大声唱着这首歌,唱得有滋有味,唱得激情澎湃。我一直听到他唱完,那一刻我也心潮澎湃,爱党爱祖国的情结,已经融进了我们的生活里、融进了我们的血脉里。

  这些经典歌曲里有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印证着中国共产党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光辉历程。哼唱这些革命歌曲,心中常常激荡着一股豪迈之气,我想象得出创作者们在火热的革命洪流中奔跑向前的身影,感悟得到他们身上流淌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毅和韧劲。我们的使命是要将这些经典红歌里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接续历史,革命永生。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青年当须努力,青年壮心不已,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将沐浴着党的光辉,阔步走在振兴中华的大道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