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博之美物

【雅趣品赏】陇上柳编

 2021/04/15/ 10:4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邓书俊

【雅趣品赏】

陇上柳编

杨建明 摄

  邓书俊

  走进武山县四门镇三衙村,会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那是柳编的“味道”。

  三衙村位于西秦岭北坡渭河支流大南河水系的西河北面,背依青山、面朝西河,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在西秦岭众山中,生长着一棵棵山麻柳和红心柳,柳条柔软细长,是手工编制的好材料。三衙村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凭着老祖先传下来的手艺,把这些柳条编制成生产、生活所需的簸箕、筛子等,很早就有了不小的名气。

  在这个村子里,一半以上的人家都会编制簸箕。

  村民们从温泉、草川、杨河以及漳县等地买来柳条,然后放到水里浸泡,经过晾干、去皮后,便进入了穿、编、系、砌、缠等制作环节。编一个簸箕需要用到柳条150根左右,一个人制作的话,最快也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完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衙村成立了柳编副业队。那时候交通不便,所用的柳条大多靠人力背回来,来回几十里路,十分辛苦。柳条背回来后开始埋头苦干,一个人通常要编制七八十个簸箕,村民们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编制簸箕,全部完成后,左邻右舍结伴,一起背到秦安、陇西、定西、通渭等地去卖,或者背到更远的地方去换粮食。

  如今,村民们在当地柳编工艺企业的带动下,接受培训,创新技术,挖掘潜力,不断摸索、改造,由过去只加工簸箕、筛子,发展到现在的转椅、果盘、花篮、宠物篮、手提包等。这些兼具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工艺品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里出产的柳编制品作为当地的特色手工艺品,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

  2016年,武山柳编技艺被列入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更让当地村民自豪的是,他们的柳编产品已经走出家门、远销海外。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