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民俗

【文创屋】染缬文化 丝路留痕

 2021/01/20/ 10:01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首席记者荆雯

染缬文化 丝路留痕

管兰生染画

管兰生染画

染缬旗袍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田蹊 摄

染缬口罩

染缬领带

管兰生和染缬丝巾

  栀子煮过可以染出黄色,山竹皮可以染粉色,核桃皮可以染姜黄色,就连紫甘兰也可以染出蓝色和紫色……大千世界,人间草木,古人对其缤纷色彩萃取提炼,与素色织物结合,便是染缬。

  提及染缬,人们脑海里首先会浮现出西南、江南的蓝印花布,殊不知,这项古老而悠久的染缬技艺却与西北汉唐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本期,《文创屋》带您走进兰州交通大学丝绸之路染缬艺术博物馆,了解被现代社会工业性印染技术取代的传统染缬技艺,何以在陇原大地焕发容光。

  沉寂几个世纪的丝绸之路染缬得以传承和创新

  世界染缬发源于中国、埃及、印度,通过丝绸之路,古代染缬技艺实现交融,特别是在汉唐时期,形成了庞大的传播体系。截至目前,古丝绸之路发现的染缬实物依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精美的染缬艺术珍品。色彩瑰丽、气质交融,且影响巨大的丝绸之路染缬,成就了古丝绸之路车马辐辏、商旅云集的荣耀。只是,随着人类航海大发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它也随着这条曾经辉煌的东西方大通道,陷入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沉寂。

  自上世纪50年代,随着丝绸之路沿线一批染缬纺织品陆续出土,生动再现了汉唐艺术醇厚、洒脱、大气、瑰丽的时代魅力,集中体现出中国古代盛世开放的时代风貌,有着唐三彩般绚烂多元交融的气质,所幸,丝绸之路染缬巨大的文化保护价值得以显现,古老的技艺再次复活。

  兰州交通大学管兰生教授创意团队,长期专注于丝绸之路染缬艺术研究,并创立“兰生染缬”品牌,在3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挖掘下,让这项古老的技艺得以传承和创新,2017年成功入选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推开丝绸之路染缬艺术博物馆的大门,仿佛进入到另一个与现实完全脱离的世界,一幅幅染画让你很难相信,这是用布手工染成。一朵芙蓉顾盼生姿、一支百合馨韵无声、一方玉门关黄钟大吕……难怪有人曾这样评价管兰生的作品,“颠覆传统视觉习惯的艺术冲击,梦象与玄幻相融、抽象与现实互动,是传统手工艺术向大雅之堂的真正跨越、是学院艺术与民间艺术的亲切拥抱。”

  置身博物馆,仿佛进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一缸染汁,一块布,色彩在缓缓流淌……这些源自老祖宗的智慧正在染缬艺术博物馆里得以传承,工作人员安静地忙活着手里的染缬工作……

  “染缬,是一种古老的防染技术,一幅染缬作品的制作,要经过构思、绘草图、设计染制方法、捆绑、缝缀、漏印、点绘、捆扎、制版、浸染、下锅、晾干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管兰生说,一抹灰药、一珠蜡滴、一截麻绳、一块夹板,让惨白的布匹呈现出像陶瓷的窑变般多层次的艺术蜕变。

  兰生染缬开创染缬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近年来,中国丝绸博物馆复原了乾隆时期宫廷服饰33种常用色彩。要知道乾隆时期是清代服饰色彩最为缤纷的时代,但研究发现,使用的染料只有9种,分别为红花、靛青、苏木、黄檗、橡碗子(麻栎树果实的壳斗)、五倍子(盐肤木的虫瘿)、黄栌、栀子、槐米,令人颇为惊叹。随着科技的发展,发现的染料会更加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染料取自自然,又在现代生活中散发出别样的魅力。随着近年来环保意识的提高,天然的植物染也越来越受到大众追捧,有了复苏趋势,染缬之美再次回归大众生活,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把染缬当做与自然沟通的介质。

  在染缬博物馆内,有一块区域,收藏着各式各样的染材。“这是红花,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派霍去病击败匈奴占领河西走廊后,匈奴人为此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就是指这个红花;这是紫草,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曾大面积种植紫草,因为齐国盛产紫草,而且齐桓公好服紫,故有‘一国尽服紫’之说;这是黄蘗,跟黄连一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染出来的是黄色……”管兰生说。

  有别于江南蓝印花布的单调,管兰生的染画作品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视觉天地。一枝花、一轮月、一只蝶在指尖厚厚老茧里,在粗粗的麻绳中探出,时现时隐、忽明忽暗,仿若已经捕捉到佛指间玄妙的拈花和迦叶脸上神秘的笑容。在创作中,管兰生将东方艺术的意境之美与西方艺术的色彩之美融为一体,开创了与绘画相结合的一种染缬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管兰生拿起一块夹缬板告诉记者“这只凤的图案,发现于敦煌莫高窟。”多年来,管兰生不断学习敦煌艺术里的染缬,希望通过全新的表达方式,将大气磅礴的丝绸之路染缬文化汉唐风韵传承并创新。

  在染缬博物馆内,除了多幅大气染画,染缬技法的运用无处不在,记者看到一件件染缬新中式旗袍散发着传统与时尚之美,染缬丝巾、领带、口罩、头饰、玩偶等染缬文创商品,也以更亲民的方式被现代人所喜爱。

  经过多年努力,兰生染缬已成为甘肃的文化符号,它像一条独有的文化小溪,正在向世人展示丝绸之路染缬文化的精髓妙意。

  相关链接

  真丝口罩:精选精品桑蚕丝,使用天然染料,手工扎染而成,既有真丝的传统美感,又富现代气息。

  染缬领带、丝巾:各种真丝面料,采用双面印染技术,展示独一无二的美感。

  染缬与丝绸之路

  染缬即古代丝绸印染工艺的总称。从工艺分类上看,染缬分为灰缬、绞缬、蜡缬和夹缬四类。唐代在印染技术上已很成熟。中唐以后穿用染缬品成为社会风尚。在唐代传世的绘画作品如《簪花仕花图》《捣练图》以及一些唐三彩俑和敦煌唐代壁画中,都可见到染缬品的广泛应用。缬是以辅染物辅之印染的丝织品。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重大进步。

  中国西部最早发现的蜡缬是新疆民丰尼雅东汉墓出土的一些蜡染织物,现藏于新疆博物馆。

  现珍藏于日本正仓院的树羊蜡染屏风为唐代遗物,当时的染缬或绘画都流行画面正中央的树林或花草之下,配置人物或动物图样,这个题材可以远溯至西亚,然后最受波斯人的喜好,甚至与圣树圣兽的古代信仰相关。

  从两件文物可以看出,染缬技术的传播与丝绸之路密不可分。来往于丝绸之路的贸易者,一是使臣;二是商人;三是僧侣。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人类文明的历史恐怕要大大后退,商业推动了文明的交流,也大大提高染缬技艺的传播速度。从丝绸之路染缬遗存中,我们不仅能看出唐代高超的染缬技术,也可以看出昔日盛行于大唐的异域风格,还可以清晰地看出敦煌的文化枢纽以及丝绸之路文化大动脉的作用。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荆雯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