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民俗

陇东面食

 2021/01/07/ 15:33 来源:每日甘肃网

  “北面南米”概括了中国地方主食的特色,由于制作、调味、粗细的不同,从而使各地出现了数以千计的面条品种,比如北京的炸酱面、山西的刀削面、武汉的热干面、重庆小面、兰州拉面、东北冷面、陕西油泼面等等不一而足。面,对于北方人来说,是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饮食。北方人多身形高大,这除了遗传因素和气候因素外,确实有着饮食习惯的影响也未可知。因此,北方人自古以来就对面食有着特殊的感情,有很深的情结。

  当然,南方人也吃面,不过不像北方人那么讲究。南方人吃面一般是早餐,或者晚上大餐后来点面食作为调剂。正餐一般都吃米饭,面条是不会当正餐的。

  我国的面条,起源于汉代。那时的面食,统称为“饼”,汤面称“汤饼”。在我的家乡陇东的传统风俗中,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孩子满月、老人过寿、款待亲友都少不了一碗面。过寿吃的是长寿面、结婚吃的叫同心面、腊八要吃腊八面、正月初一拜年面、初七少不了拉魂面,不吃面就等于没过年。记得小时候,初一一大早去给长辈拜年,盘子里端的就是两碗长面。

  陇东的农村人一般每天吃两顿饭,那是根据过去的耕作习惯而决定的。早饭(9、10点钟)一般为馒头、稀饭、小菜等;晚饭(4、5点钟)肯定是面食,且以汤面为主,因为男人下地回来,又渴又饿的,做汤面连吃带喝的一举两得。所以,陇东人把晚饭也叫做“喝汤”。过去,如果吃饭时间两熟人相遇,总会问一句:“汤喝了吗?”

  家乡的面食种类很多,有长面、饸饹(héle)面、臊子面、酸汤面、清汤面、生汆面、炒面、烩面、五花面、节节面、荞剁面、豌豆面、糊糊面、洋芋面、旗花面、搓搓面、浆水面,还有洋芋疙瘩、漏鱼、搅团等也都是面食。从面的形式上讲,有粗的、细的,有圆的、方的,有短的、长的;从吃法上讲,有汤的、干拌的,有荤的、素的,有连锅面、清汤面等。虽然各种面的制作工艺和调煮方法不尽相同,但面条必须是手工制成。

  面食做起来比米饭麻烦得多,不管是三两个人的揪面片,到红白喜事招呼众客人的饸饹面,还是家常的连锅面,再到酒店里的豌豆面或洋芋面,每一种面都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味道,里面浸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遐想。在陇东,长面是招呼客人的最主要的面食。因为其制作比较讲究,非得用心才能做好且喜吃者众。所以,长面一般是用来招呼贵客的。如果客人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吃上一碗长面,而是用其他饭菜打发走了,客人会觉得主人家没有热情招待自己,主人也会觉得很丢面子。

  所以,陇东女人个个都是做面的好手。新媳妇过门的第二天早上要做“三道面”给公婆及家人吃,目的就是要看看新媳妇做面条的手艺如何。

  长面是陇东面食的招牌,也是衡量陇东女人茶饭的硬指标。做长面的面粉是用新麦子磨出来的细面粉,隔年的麦子磨出来的面粉口感就差很多。陇东人做面,首先是要和好面。和面时要放上食用碱,用温水搅拌成硬块状面絮,再用劲揉上好几遍,用面盆盖着饧(xing)一段时间。再用擀仗把面团擀薄,用刀切成细长条或韭叶宽。这样,臊子面就等于做好了一半。面再好汤的味道不好也不行。浇面的臊子汤制作方法相当讲究,用清油将葱花炝炒之后,加入臊子、熟猪油和辣椒面,然后放入切成菱形的红萝卜、蕃瓜、豆腐、黄花、木耳、鸡蛋饼、西红柿等。出锅后放香菜、菠菜、韭菜等绿菜点缀一下。这样,一碗色鲜、油厚、味浓、鲜香、地道的陇东臊子面臊子汤就做成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陇东人,我是吃着面食长大的。三十多年来,由于工作关系经常走南闯北,足迹遍及三十个省份,也去了澳洲、东南亚和台湾等几个国家和地区,各地饮食都极具特色,基本上都能接受。但从内心讲,我还是非常钟爱从小吃到大的各种面食。思来想去,还没有哪一道菜或者小吃能像家乡的面食一样让我刻骨铭心、魂不守舍。当陇东名小吃“老白水”饸饹面悄无声息地走进省城时,我在朋友圈发了个消息,众老乡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不已,纷纷隔三差五地结伴奔赴面馆以饱口福。

  陇东人做面,工具是最要紧的。从擀面的案板、擀杖到切面的刀,都有一定的讲究,有的刀甚至都是祖传的,婆婆传给儿媳,儿媳再传给自己的儿媳。要做好面,面板是必须的。我到城里生活多年,无论房子搬到哪,不管住的是平房还是楼房,厨房里的面板永远跟着我转。压饸饹面的床子(做饸饹面的工具,有漏孔)是我家厨房最古老的,是二十年前我花一个月的工资大老远从老家的市场上买来的。远在新疆的三弟很羡慕我远离家乡还能吃上饸饹面。为了安慰他,我专门买了一台送给他。虽然他不能经常做,但时时看一看床子也算是对家乡的一份念想吧。

  一说起饸饹面,陇东人的味蕾就被激发了。饸饹面是一种流行于晋冀鲁豫陕甘六省的传统特色面食之一,制作者用饸饹床子把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现多用小麦面)放在饸饹床子里,用杠杆把面挤轧成长条。这种传统独特的饮食制作方式,不知从何时一直延续至今。在陇东地区的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饸饹面馆,当地人开玩笑地说:“饸饹面”都应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面是我这辈子忘不了的情结。那些滋养我的家乡美食,都将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作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融入我的记忆中。一碗简单的面,展现的却是人生的酸甜苦辣。忽然想起在一个不显眼的餐馆上看到的一幅对联:

  上联:米也面也肉也鱼也鸡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下联:酸乎甜乎苦乎辣乎香乎一点一滴务须恰到好处。

  细想之下,这幅对联和它的餐馆一样虽平淡无奇、朴实无华,但其所蕴含的至理,恐怕已经不光是指饮食和烹调了。(张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