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走遍甘肃

【印象陇原】河西走廊的鼓楼

 2021/01/05/ 09:2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胡杨

张掖钟鼓楼

  张掖钟鼓楼

  “不看祁连山上雪,错将张掖认江南。”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曾被诗人这样赞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的张掖,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

  张掖是河西走廊的咽喉要道。西汉霍去病大败匈奴,收复河西,汉武帝便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置张掖郡。南北朝时西魏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唐朝时,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成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词牌、曲牌流传甚广。甘肃省,就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地处青藏高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的张掖,富集了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河流、湖泊、丹霞、戈壁、峡谷等丰富壮美的自然景观。

  在张掖市中心,有一座宏伟壮观的古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张掖钟鼓楼。张掖钟鼓楼又称镇远楼,俗名鼓楼,又名靖远楼,它是古甘州的标志性建筑,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会于此,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钟鼓楼。

  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碑刻记载,钟鼓楼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焚毁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年)甘肃提督张勇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缮。

  据说,张掖钟鼓楼是仿照西安钟楼建造的。楼阁为三层木构塔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结构精巧,造型雄伟壮观。民谣云:“张掖有座钟鼓楼,半截插在云里头。”虽然现在的钟鼓楼饱受现代化高楼大厦的挤压,但依然不失华丽典雅、庄严稳健的挺拔。

  钟鼓楼的典雅受人青睐,钟鼓楼的厚重同样让人着迷。钟鼓楼呈方形,楼体用青砖包砌,衬砌石条,基座的四面中间各开有一券形门洞,门洞正对着甘州古城的东、南、西、北大街,门洞上嵌刻着四门名字的砖雕匾额,东为“旭升”、西为“宾晟”、南为“迎薰”、北为“镇远”。

  楼阁为木结构重檐四面坡,溜金黄顶。楼阁的第一层四面悬有根据当地的风景名胜而题写的褐色绿字匾额:东为“金城春雨”,西为“玉关晓月”,南为“祁连晴雪”,北为“居延古牧”,意为东迎金城春雨,西送玉关晓月,南眺祁连雪峰,北望居延牧场。

  在钟鼓楼的第二层上也同样悬挂有四块蓝色金字匾额:东为“九重在望”,西为“万国咸宾”,南为“声教四达”,北为“湖山一览”。四块匾额寓意深刻、意境旷达,不仅彰显了古人深厚的文化修养,更显示了他们开阔的视野和坦荡的胸襟。

  钟鼓楼建筑结构严谨,造艺精湛,雄伟壮丽。在古时,站在钟鼓楼上全城景物可尽收眼底。在这里可以远眺祁连山的皑皑白雪,可以依稀望见城外的居延海和牧场。置身于此,既可猎奇览胜,寻古探幽,又可品茶观景,清风随意,陶然欲醉。人们仿佛可以听到古代东去西往商旅的悠扬驼铃回响于漫漫黄沙,仿佛可看见猎猎旌旗、啸啸战马,风沙之中鸣奏着悲凉羌笛的戍边将士。

  沉浸在夜幕之中的钟鼓楼霓虹闪亮,高高的檐角和雄伟的楼体,在夜色中显得亲切、沉静,更有着一份庄严和神秘。

  如今,钟鼓楼古风犹存,气势犹在。它是一个历史的坐标,记录着张掖沧海桑田的历史,彰显着一座古城的精髓和灵魂。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