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化博览

诗词里赏文物——青铜戈

 2020/08/05/ 08:5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顾海丽

诗词里赏文物——

青铜戈

商代三角援竖銎铜戈 泾川县博物馆藏

战国中胡三穿直内戈 泾川县博物馆藏

  泾川县博物馆 顾海丽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戈,是古代战场所使用的一种冷兵器。《史记》中记载:“伏羲造戈,以铜铸之”,通常认为戈是由原始生产工具石镰或者石刀演变而来,最早的青铜戈出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一直到汉代,戈都是中国古代战场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兵器。它可啄、可推、可勾、可砍,在古代沙场上所向披靡,曾被列为车战五大兵器之首,在很长的时间内享有“铜戈一出,谁与争锋”的荣耀。

  戈被认为是沙场上最重要的兵器,主要是由当时的作战方式所决定。车战是商周时期最为主要的作战方法,而戈的独特构造决定了它是最适合车战的兵器。战士在战场上挥戈时,戈的尖锋啄击力量比用矛直刺要大得多,戈还可以往回钩拉,这个特性更是当时其他武器所没有的。特别是在车战中,敌我双方的战车只在互相接触时才能交手,战机稍纵即逝,用戈钩啄则成为最有效的格斗方式。

  按照使用方式的不同,分为长戈、中戈、短戈三种。一般长戈用于车战,是最常使用的一种战斗方式。

  戈通常由戈头、柲(bì)、柲帽和组成。

  柲:为木柄,多为扁圆形,方便手握。

  :在兵器的尾端安装,在戈不用时插于地下防止倒下。不过,近年来发现个别的戈带有尖刺或锋刃,也有可能用于刺击。

  戈头主要分为援、内、胡、阑、穿五大部分。

  援:就是主要的刃,用来钩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位。戈援上下都开刃,上刃用于撞击刺杀,下刃用于钩划、啄击。

  内:位于援的后部,用来安装木柄,上面的矩形孔被称为“穿”。

  胡:是援向下弯曲延长的弧形部分。

  阑:内和援之间的凸起部分称“阑”。

  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战国末期,戈的形制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二里头文化时期,戈的形制较为简单,整体为长条形,戈头狭长,没有上下阑,内的后部呈齿状形,方便用绳固定在戈柲上。外形看起来就像一把稍宽点的剑。

  商代前期戈在形制上沿袭了早期铜戈的特点,戈体瘦长、内略长。援的上下锋缘基本对称。后来随着战事的需要,商代在此基础上做了改进,又增加了阑,使戈体与木柄的连接更加牢固。

  到了商代后期,这种戈的形制也被打破。援的上下锋缘也不再那么对称,上锋缘稍微带点弧形,下锋缘比较平直,内也比以前缩短了一点。为了避免此前铜戈的安装方法所造成在战斗时由于用力过猛使戈体错位的难题,使青铜戈在战斗中发挥更大的威力,于是又出现了銎内戈。銎就是把内制造成圆筒状,将柲套起来,这样就可以解决戈体错位的问题,使铜戈的啄击效果更加完美。但是在军事实战中,又会出现戈头与柲分开的问题。于是銎内戈的流行也是非常短暂的,很快就退出军事舞台。为了克服戈头倾斜的问题,将援的下刃延伸成胡,出现了有胡的戈才有效克服了戈头倾斜的弊端。随着胡的加长和开刃,钩割的功能也显示了出来,这是铜戈进化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

  西周初期,随着有胡的戈开始流行,此时铜戈才真正成为可钩、可啄的兼用兵器。先秦时期随着战车的盛行使铜戈不再局限于步战,开始装备于车兵进行车战。车战时因高速移动要想准确啄击敌人并不容易,用戈钩杀的方式会更为方便。

  到了战国后期,由于冶铁业的发展多出现了铁质的兵器,青铜戈也开始慢慢被铁戟替代。到了汉代由于车战的退出,骑兵和步兵的发展,铜戈使用价值逐渐减退。曾经风靡沙场的青铜戈,此时已被铁戟、铁矛所取代,成为仪仗兵器。

  西汉时,戈的数量已经很少了,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从一些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铜戈,大多装饰华美,这也表明此时铜戈已经不再是沙场所用的实战兵器。东汉时曾经在青铜时代,叱咤于古战场的兵器戈,随着铁兵器的广泛使用,基本已经淡出了军事历史舞台。

  戈虽然现在已不再叱咤沙场,但是它的身影却时刻在我们身边,作为古代早期的主要兵器,戈的名称和形象也在汉字初创时被保留下来,如:戎、戏、战、威等很多汉字都有戈的形象。因作为兵器战争的代名词,同样也产生了一个个与武器、战争相关的成语,大动干戈、化干戈为玉帛、金戈铁马、同室操戈等。

  戈作为中国特有的青铜兵器,它的影响已经超越兵器本身,成为一种文化元素渗入到中国文化当中,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礼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戈在商周时期,主要功能是用于作战,但部分戈还用于各种礼仪活动,甚至还有专门为陪葬而制作的陪葬戈。著名的殷墟妇好墓中,就陪葬有39件玉戈、2件玉援铜内戈,其中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嵌绿松石玉援铜内戈,戈援前部分为玉制,很明显此戈已不再用于实战。西周时期在很多墓葬中也经常可以看到随葬品中有戈和矛的现象,这些随葬的兵器通常被人为毁坏,砸至变形或折断,在有意将毁坏的兵器葬于墓葬当中。这种将兵器毁坏之后再随葬的风俗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毁兵”葬俗。由此可见,戈在此时的随葬风俗中俨然成为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解读经历了几千年战争洗礼的青铜戈,仿佛看到了当年金戈铁马的战争画面,在铜戈的方寸斑驳之间,不仅承载了我国灿烂辉煌的军事历史文化,也为我们研究古代战事、礼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