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化新闻

“黄河之滨也很美”全国书法美术摄影视频及文学作品大赛线上展览 向全国推广精致兰州

 2020/06/01/ 16:07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 张鹏伟

“黄河之滨也很美”全国书法美术摄影视频及文学作品大赛线上展览

向全国推广精致兰州

大赛摄影类特等奖作品《霞光魅影醉金城》 梁国安摄

  5月27日起,备受关注的“黄河之滨也很美”全国书法美术摄影视频及文学作品大赛举办线上展览。当天,本报用一个跨版刊发,并在报纸封面添加导读。大赛于2019年11月4日启动,2020年4月底评选结束。此次大赛由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兰州日报社承办,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协办,是《兰州晚报》深度策划、全程独立运作、影响力最大、品牌价值深远的大型主题活动。“由于是媒体主办,这个展览的终极意义便成了尽可能地宣传好主题,向全国推介精致兰州。从这一点来说,大赛举办云展览是最佳选择。”当天一大早,大赛举办云展览的新闻和展览链接便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刷屏,展览一启幕便在社会各界引发反响,和兰州画院院长、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巫卫东一样,很多评委、获奖作者、邀约作者、市民均纷纷点赞评论,诚意发声。

  市民说

  “以前要想看展览,基本上都只有周末去,而且距离还不一定很近。这个云展览着实是个很好的形式,我在上班路上、上班休息间隙、晚上睡觉前,随时都能翻出来看,而且还能研究性地反复欣赏作品,能提高自己,也对黄河之滨的美有了新认识。”一大早,从西固前往西站十字上班的书法爱好者张先生,不时点开手机,细品一件件达到国展水准的作品。

  “以前这种展览也看得少,觉得太专业了。这次不一样,因为写的、拍的、画的都是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景观,或者是抽象化的兰州元素,我觉得大部分兰州人还是能看懂的,而且外地人也能通过这种形式深刻了解更加多样和立体的兰州。”网友abou-spir说,“还有一个重点是,这个展览把几个类别的大赛作品集合在一起,能作为案例给青少年展示,助力培养他们的审美和艺术情操,也能让更多忙碌的人由此获得灵感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邀约作者说

  兰州画院院长、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祝贺作品《五彩滨河》(国画)作者 巫卫东

  传统意义上的画展,由于受到展览时间、地点等局限,真正能去现场看展览的人其实不会很多,往往就成了少数人的展览。这种线上展览形式很好,极大地扩充了宣传渠道,拓展了受众群体。

  这次大赛和以往大赛最大的不同是,由媒体全程策划、运作。由此,这个展览的终极意义便成了尽可能地宣传好主题,向全国推介精致兰州。从这一点来说,大赛举办云展览是最佳选择。

  此外,创作者大多都是有情怀的人,在获奖的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与阅读者在艺术时空里隔屏共振。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云展览也是极好的。感谢主办方给大家呈现了一个好展览。

  获奖作者说

  著名作家、文学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张存学

  这是非常新颖的一种展览形式。就文学作品而言,传统的文学作品大奖赛以纸媒为主,而以纸媒和线上形式同时展示获奖作品无疑更能与广大读者产生交际效果,更具有传播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依托于实体的纸媒而进行线上的文学作品展示也更有权威性,质量上更有可靠性。同时,它为未来文学作品的传播积累经验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我本人作为此次大奖赛文学作品的获奖者深感荣幸,也受益于这种线上的展览形式。

  书法类大赛优秀奖获得者 孙文彬

  今天,我徜徉在秦淮河畔,不光是因为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复工忙碌,更是眼前反复出现的“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兰州。

  作为一个出身在山东的新南京人,自得知《兰州晚报》要承办这次大赛后,便专程前往兰州,很快就发自内心热爱起这座黄河之都。于是,由兰州战役纪念馆馆长瓮志义撰文,我来书写。今天,通过这种新颖的线上展览,我再次深度了解了兰州的多彩和诗情画意,看到黄河之滨的美在内涵、厚重的历史和无限美好的未来上。

  市台联会长、美术类大赛三等奖获得者 杜擂升

  大赛主题鲜明,接地气,意义大,不仅给书画家提供了创作平台,也提供了创作机遇,“让黄河入画、让兰州入画、让两山入画、让文化入画”。通过线上展览的广泛传播,必然会激发更多人来兰州旅游的热情,也会凝聚人们做好“黄河文章”、打好“黄河牌”的力量。

  评委说

  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省评协副主席、书协顾问 秋子

  作为书法组评委之一,看了这个网上展览,我有这么几点感受:

  第一,就《兰州晚报》举办的这次活动而言,无疑对宣传兰州、歌颂兰州、建设兰州、发展兰州,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

  第二,从评选过程和结果来看,真正做到了“三公”,即公开、公平、公正。评审过程中,每个评委都努力做到:一是以书法水平论高低、为取舍,没有出现任何私情问题;二是看书写的内容与黄河主题有无关系,对一些与此无关的作品,哪怕字写得很好,也尽量不选或者降格,乃至落选;三是对获奖作品认真把关,发现个别有错别字的作品,内容很好,责其重新创作,然后再从比较中看水平,定名次;四是对于一些有争议的作品,采取评委们集体讨论,即通过反复比较、商议、投票的方式来决定取舍。

  第三,从这次网上展览的总体效果来看,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目的,大家踊跃投稿,同时吸引不少外省区的书画家投稿,很有吸引力。就书法而言,与省级专业水平不相上下,个别作品已然达到了国展水平。经过装裱处理后,很多作品看上去更好,韵味更足。以我浅见,这次展览的举办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衷心希望以后能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活动,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更好地宣传兰州。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鹏伟

  马上评论

  让黄河之美传得更远

    好的作品是用来让人欣赏的。去年11月份启动的“黄河之滨也很美”全国书法美术摄影视频及文学作品大赛,现在进入到“云展览”阶段。用晚报报道的话就是:全国网友既可通过电脑观看“诗和远方”,也可通过手机随时品味“兰州味道”。

  传统的展览、参观模式,公众都十分熟悉,突出的是仪式和现场感,但受众面相对较窄。今年,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许多传统的工作、生活方式受到了影响。于是“云展览”的形式火爆起来,公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更多的艺术体验。艺术还在,只不过换了思想,换了一种活法。

  早在1947年,法国评论家安德烈·马尔罗就提出了“想象中的博物馆”概念,即:艺术品不需要在实体博物馆中展出。取而代之的是,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在他们想象的博物馆里展出艺术作品。当然,安德烈·马尔罗想象不到的是互联网技术,让“想象中的博物馆”具有更多的功能、更好的体验感受。比如便捷安全性凸显、服务不打烊、展览不落幕、精彩不打折,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可以说,面对公众的需求,以及数字网络、融媒体传播等技术的不断赋能,“云展览”将进一步发挥优势禀赋,迎来变革。举个例子,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暨“假期云考古”活动以“线上会议+直播”方式举办。在诸多媒体平台支持下,话题阅读量达到2.35亿,直播观看2800万。领队汇报、专家提问、网友互动、媒体关注,呈现了全民参与的文化遗产“云共享”盛况,也揭示了文化遗产“云上”展示传播的发展前景。此外,“云展览”带来的不仅是人气,还有文创衍生品销售。《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截止到2019年6月,阿里平台上20多家官方博物馆店铺已累计有超千万的消费者成为粉丝,且“90后”占比几乎超过50%。互联网的介入和助力,让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受到更多青睐。

  可以说,本报此次推出的“云展览”,实际上就是“互联网+”模式的具体体现,摆脱了时空局限,扩大了增量,生产传播反馈实现了全链互动,充分满足了公众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多层次传播。“互联网+”让黄河之美得以更广泛、更多样、更迅捷地传播开来。

  好吧,现在让我们进入“云端”,看看黄河之滨到底有多美。

  小马飞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