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化杂谈

【中国贸易报】打造石窟经济走廊 助力甘肃丝路经济发展

 2020/05/26/ 15:40 来源:中国贸易报 张凡

打造石窟经济走廊 助力甘肃丝路经济发展

  来亚洲旅游,到哪里最好?有人说,要在日本富士山下观看樱花开落的刹那;也有人说,要把悄悄话封存在柬埔寨吴哥窟的树洞里;还有人说,要去尼泊尔烟雾缭绕的寺庙里寻求心灵的归处……而世界最大的私人旅行指南出版商所属的《孤独地球》杂志近日给出的答案是,中国甘肃省名列亚洲最佳旅游地的第一名。

  意外吗?且慢,这次评选结果的潜台词是,甘肃远非我们以往所认识的一座石窟、一条河、一碗面、一本杂志那么简单。

  就以石窟为例。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之后,“丝绸西去,佛法东来”这句话便开始流传起来。古代的僧侣一路向东传法,沿途还留下了璀璨的石窟艺术。尤其是进入狭长的甘肃省地界以后,仿佛是进入了一条石窟走廊。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古丝绸之路在甘肃省内沿线的每个城市都有石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西千佛洞,张掖的文殊寺石窟群,金昌的云庄石窟,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兰州的大佛寺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石窟、大像山石窟、水帘洞石窟、木梯寺石窟……像这样连绵不断的石窟走廊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毫无疑问,这条走廊见证了中国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历史,是一条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之走廊。如今,在中国服务贸易尤其是旅游方面存在逆差的大背景下,这样丰富的石窟资源对于甘肃省来说,是一个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为引领,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抓手。那么,甘肃省打造石窟经济走廊不仅是理所应当、水到渠成,而且也极具象征意义。

  打造石窟经济走廊,要点是“融合”二字。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树立产业融合的“旅游+”观念,让旅游业与会展业、特色农业、文创产业、制造业等现代产业充分融合。

  在这样的逻辑之下,首先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物流设施。现在甘肃省高铁网络已逐渐成型,大多数城市已经拥有民航机场,大大缩短了甘肃省城市与国内外城市间的通勤时间。但是这些还不够,下一步要将火车站、汽车站放到距离旅游景点、工业园区更近的地方,从而破解人流、物流最后一公里落地难问题。

  其次,在省级层面的统筹协调下,各城市要分工合作,加强政策沟通。尤其是要在打造以石窟为主题的旅游路线合作开发方面苦下功夫。在这一点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2017年1月,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庆阳北石窟寺等石窟被整体移交敦煌研究院管理,敦煌研究院的管理范畴进一步扩大。值得一提的是,做强旅游业,要摆脱门票经济的路径依赖。例如,上海城隍庙、杭州西湖,都因为免收门票,从而激活了周边的商业经济,完善了周边的配套服务,游客自然也越来越多。

  最后,做大做强甘肃省内展会,促进商务考察和旅游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目前,甘肃省政府、中国贸促会在敦煌持续举办了敦煌文博会,并且有了一定影响力;以经贸为主的兰洽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而天水每年举办的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更是提升了海外华人的凝聚力。这些品牌活动,哪个不是客商云集?甘肃省的特色农产品、工业产品、自然资源、文创产品都迎来了向外展示的机会。下一步,甘肃省要顺势而为,将这些活动纳入到石窟经济走廊的框架下,进行统筹安排,有计划地实施,以发挥协同作用,从而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当然,甘肃省还要继续加强与中国贸促会等机构的合作,利用贸促系统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充分调动各国工商界的力量,在为当地招商引资的同时,也协助当地企业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中外客商在旅游中了解中国文化,在会展中了解当地产业优势,在商务考察中实现进一步对接,很明显,打造石窟经济走廊可以做到“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总而言之,游客进来了,交流就多了,商机也被挖掘了,开放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甘肃借助“一带一路”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也就更快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