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美文欣赏

【百花】农具记忆

 2020/05/22/ 10:5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刘俊忠

农具记忆

  刘俊忠

  犁,打开了农村通往幸福的大门。以前用牛拉动带铲刀的工具,翻耕土地,叫做犁地。据史料记载,我国春秋时代就已用牛拉犁耕田,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人们还是用牛拉犁耕田。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耕时节,外公就牵着一对老黄牛给我家犁地了。农人们准备好了农具,初升的太阳照在黑红的脸上,扛着犁铧、担搁(犁地的时候放在牛脖子上的重要用具),赶着牛,来到田间地头。听外公说,老黄牛刚刚口齐的时候,一天能犁五六亩地。我家的那二十多亩地,四五天就犁完了。犁完了自己家的地,如果有别人请犁地,还会去犁别人家的地。后来,机械化犁地代替了牲畜犁地。几年后,外公家的老黄牛老了,卧在圈里头也抬不起来了。收牲口的到我外公家来了几次。老黄牛要被牵走的时候,久久地站在院子里,拉不动。最终,在大家的劝说下,那一对老黄牛被牵走了,外公也是久久不能心静,坐在那里不断地抽着烟……

  耙,去除了通往幸福之路的杂物。耙是用于碎土、平地和消灭杂草的整地工具。农村老百姓用耙齿粉碎土块,清除杂草,用耙身抚平土地。儿时的我,经常看到庄稼人两脚雄健地踏在耙中间的两块木板上,甚至再放一袋土,为的是抹平土地。两眼目视着前方的土地,双手扯着牛的缰绳,左右把握着方向,身体微向后仰,牛拉着耙,耙驮着人,人耙着地,伴随着轻快的节奏,行走在刚犁完的松软土地上,用稳健的双脚勾画出了美妙的曲线。为满足好奇心,在耙地的时候我也试着两手拉紧左右两边的缰绳,当然一开始的时候,也还是打了几个趔趄。只不过现在都是将耙连在手扶拖拉机上,控制着油门车速、车把方向,再也没有以前牵牛耙地的那种乐趣了。

  耢,抚平了通往幸福之路的沟壑。耢用来平整地面和松土。以前听大人们说,都是用耢来松土的,费时间、费力气,我从未见过它长什么模样。耢跟耙的作用差不多,一般是在耙过几遍地后,再耢一遍、两遍的,使土地更平整一些,它平整土地的作用比耙要好得多,起到了耙所起不到的作用。听父辈们讲,当年他们在前面赶着牛,身后背着耢,行走在田间小路上,到了田间耢地的时候,人要站在耢上,或蹲在耢上,其实和耙地差不多,就是为了掌握着耢地的平衡,感觉特别有趣味。

  耧,播种了通往幸福之路的种子。耧是一种播种用的农具。一般用毛驴拉着开沟和播种。耧起源于哪个年代不得而知,据说在汉代就有。过去,经常在农村的饲养棚墙上挂着耧。它的造型别致,很漂亮,耧前面有两个耧杆,控制着拉耧的牲畜。小的时候我还在家里见过这种耕地工具,也听父母讲过。现在也有被某些农村记忆馆所收藏了。耧最重要的还是耧腿。整个耧中间都是空的,耧腿的下面是尖的,用铁箍起来,为了能扎到地里去,耧腿和耧的扶手中间位置安着一个上大下小的耧斗,下面与耧腿相通,耧斗里有一个小插板,用来控制种子的流量,耧斗边上拴了一个小铃铛。播种时,铃铛就敲打耧斗,发出清脆响亮、有节奏的吧嗒声。随着敲打,还能使种子均匀流下。在众多的农活中,播种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活,通常是前面一个人牵着牲口,掌握着牲口的速度,庄稼人在后面扶着耧把手,控制着牲畜的方向、播种数量、质量和播种的深浅,靠的是对耧“摆动”的幅度和力度大小的控制,这种情形很难把握,也很关键。因为播下的是希望的种子,今年播种好不好,关乎秋天庄稼的丰收。现在已经有了播种机、有了旋播机等,也就取代了耧这个农具。

  犁、耙、耢、耧是时代的产物,它们经历了漫长的时光,伴随着一代又一代老百姓走过了多少岁月。它们是历史的写照,也是农耕人心里的记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