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美文欣赏

【百花】能干村的第一书记

 2020/04/10/ 10:1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 琰

能干村的第一书记

  王 琰

  在旧金山的陈正文,丝毫想不到自己会和陇南产生什么交集。2010年至2015年,陈正文在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担任外交官。总领事馆屋顶上五星红旗飘扬,门口蹲守着两只中国石狮子,让人恍惚会有在中国的感觉。只是街上的行人,会提醒你身处异乡。

  陈正文从小在甘肃庄浪柳梁乡的陈家山村长大,那是甘肃最穷困的地方之一吧。山高,地少,但是民风淳朴。小时候他挨过饿,也放过羊,但他从小学习好,考上大学那年,整个村子里都是喜气洋洋的。这么多年,在村里,乡亲们早已把他当成大干部了。

  贫困与反贫困,是世界性的难题。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时间,是2020年。陈正文结束了在旧金山的任期,他要回国,陈正文想要为家乡人民做点什么。

  2016年初,他被派驻村帮扶,担任陇南宕昌县南阳镇王能干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陈正文开始研究陇南的历史,琢磨陇南的脱贫。他调出百度地图,搜不到王能干村。清晨从兰州出发,到达王能干村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通安驿、文峰镇、鸳鸯镇……离开高速公路,车进入陇南山区,天冷,道路颠簸,左摇右摆的盘山路总也走不到头。偶尔,一辆绿皮火车从灰白色的石头山下穿过。翻过毛羽山,眼看着海拔从1700米一路飙升到2460米,再返回1700米,温度从15度降到0度以下,又回升到15度。

  “前面岔路左转,再翻过两个山头就到。”陈正文成了大山里的“活地图”,没有导航信号,车行驶在几乎没有路标的山区,也不会走错一公里路。楞坎,大山梁之意。村里人觉得叫楞坎太土气,改名叫王能干村。大山深处的王能干村,是宕昌贫困面最大的乡镇之一南阳镇的一个行政村。海拔2100米,8个社118户537人,散布在8个山头。贫困户49户205人,贫困率为38.8%。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28%,高中以上学历人口仅占9%。很多农民去过最远的地方,是50公里以外的宕昌县城。刚下过雪,村里全是雪化后的烂泥,越野车都开不进去。陈正文一行人踩着烂泥路一步三滑走进了村子。拾掇了一下,当天,他就住在村里了。

  大山深处的王能干村如何从脱贫到致富?陈正文思谋良久,这是条艰辛的路。要改变,就先从糟糕的路开始。

  陈正文协调中科院兰州分院,一遍遍与宕昌县主管领导、扶贫办、发改局、交通局等单位协调对接王能干村的硬件建设工作,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电力供应、危房改造、公用设施建设,都亟待改善。争取资金和项目尽快落地,先硬化到村子的路,再硬化村巷道路。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但路还是一点点修了起来。

  脱贫先要改变村庄的面貌,环境变好了,人的精神才能提振。陈正文从中科院兰州分院协调了些资金,带领村干部,发动村民,清理垃圾、污泥和柴草垛子,塌墙破房通通拆除。打扫完卫生,再设立卫生箱,粉刷墙面。这么一番折腾,王能干村像换了装的新媳妇,谁看了都觉得新鲜。弄干净了要保持,卫生这个事,可不是一天一阵子,要日复一日地坚持,才能面目一新。

  梁梁峁峁,沟沟道道,陈正文带领帮扶工作队的同志,把中科院兰州分院帮扶的4个村18个山头沟壑一一走遍。乏了累了歇歇脚,拍拍裤腿上的土,继续走。山路十八弯,弯弯都是坎。两年来陈正文走过的路,有下雨泥泞的,有积雪冰冻的,也有滚石塌方的……

  大家越来越信任他。时间久了,村里人都成了亲人,家长里短,都会给他念叨。村里条件差,每天早出晚归,并不诗情画意。可是陈正文在日记里却用诗来素描村里。村民任欢英也写了首诗送给他:“荣华富贵是云烟,粗茶淡饭比蜜甜。勤政为民心坦荡,两袖清风守清廉。”

  陈正文很喜欢这份礼物,开心地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村里得有产业,产业就像火车头,能带动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其实村里能种什么,什么种得活,村民们最清楚。反复考量,多方商讨和征求意见之后,村里决定先种核桃。

  2016年“五一”长假期间,陈正文一直在加班,满桌子的报告和各种申请表格。中科院有个科技扶贫项目,他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陈正文的报告写得翔实充分,项目获批了。陈正文从中科院为兰州分院各帮扶村争取到了为期三年每年10万元的扶贫项目资金。

  一个村子一年10万元,钱不多,可是,陈正文希望它是星星之火,可以发展壮大,逐渐燎原。王能干村决定用这10万元扶贫资金,设立为期3年的10000株优质核桃树种植示范项目。

  陈正文认真研究和考察之后,从陇南农科院引进了嫁接新品种薄皮优质核桃树,这种树也叫清香核桃树。过去村里的人们说核桃要17年挂果,所谓父亲栽树,儿子摘果。可是新品种的优质核桃树,当年就可以挂果,三年就可以收获。

  哪里听说过有这样的核桃树,村民们不相信。扶贫必先扶智,讲科学才是硬道理。他请来农科院的种植专家给农民讲课培训,手把手教大家。听完课,农民们一边试种,一边还是将信将疑。王能干村种下了第一批的3000株核桃苗。苗子种下,陈正文像操心自家孩子一样操心着这些苗子,生怕有个闪失。

  2017年6月的一个周末,陈正文回了趟兰州,晚上,天气预报说宕昌有破坏性雷雨冰雹天气。那一夜,陈正文忧心忡忡,睡不着觉,担心雷雨冰雹会将核桃树初发的嫩芽扫个一干二净。他好不容易睡着,却猛然被惊醒。看看表,才深夜两点,怎么都难以入睡。他打电话给村主任,让他去地里看看,核桃树怎么样了。

  村主任第二天一早汇报,核桃树一切如常。一场虚惊,真该感谢老天爷,没有给村民的日子雪上加霜!在家里待不住了,陈正文收拾着又从兰州回了村里,守着这些树苗,就不着急了。

  好在第一年种的核桃苗都成活了,当年就挂果了。陈正文让村民们一定要把果剪掉,修整好树形,三年才是最佳的收获期。这也是陈正文跟陇南农科院的专家学的。两年在村里的时光,田间地头,犄角旮旯,处处留心,不会的就翻书学,陈正文早成了半个庄稼把式了,看看土地,看看长势,估出的亩产也基本八九不离十。

  接着,陈正文和村里决定种甜高粱和构树,它们的科技含量也很高。村里有了产业,村民对脱贫渐渐有了信心。是啊,只要路子对、政策好、人心齐,桌子上也可以唱大戏。

  陈正文驻村工作结束离开村子时,年终考核村民匿名评议结果展示,村民对他带领的帮扶工作队满意度达100%。

  又去陇南,陈正文看着西汉水,它正慢慢地流,流过陇南大地的玉米苜蓿和油菜,还有核桃、构树和甜高粱,它们都会和村民的收入一起,渐渐长高。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