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收藏拍卖

【陇原红色遗珍】书箱寄深情

 2019/11/07/ 10:1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蔺学伦

【陇原红色遗珍】

书箱寄深情

书箱(图片由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提供)

  蔺学伦

  【文物档案】

  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展柜里,有一只橙黄色的小书箱。这只书箱是革命烈士杨克明的遗物。说起这只书箱,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杨克明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涪陵县罗家庙,原名陶正,又名陶树臣。1927年,陶树臣与魏俊淑结婚。1928年,陶树臣为便于开展地下工作,化名洪涛、洪涛尔。1931年又化名杨克明。1932年,杨克明告别家乡和妻儿后,先后在梁达中心县委担任书记,川东游击区任2路红军游击队中队长。此后,杨克明很少回家。为了亲人的安全,他很少给家里写信。红军长征到达川东后,他领导的游击队改编为红军,随后参加了长征,任红5军政治部主任。1936年10月,他随军渡黄河西征,直到1937年1月20日血战高台时牺牲,家属也不知道他有这么多的化名。

  魏俊淑母子相依为命苦盼到全国解放时,多方打听消息,但毫无音信。1956年,高台修建烈士陵园时,曾征集过烈士的资料,但由于没有档案资料,杨克明烈士的战友大多牺牲,幸存者又很少知道其隐姓埋名的秘密,因而未征得杨克明烈士的详细资料,也未找到烈士的遗属。

  1983年8月,当年随杨克明长征的红33军99师师长王波(会宁会师后到延安参加学习)来到高台悼念烈士,得知还未找到杨克明烈士遗属的消息后,回去立即信查函调,访问当年川东游击队老战士和长寿县云集乡老住户,经过两年的时间,终于在贵阳找到了杨克明烈士的眷属。原来,1952年,杨克明的大儿子陶森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贵州省委工作,全家遂迁入贵阳落户。杨克明的家乡涪陵县罗家庙在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长寿县云集乡。

  杨克明的妻子魏俊淑一直坚信爱人还活着,守候着丈夫唯一一张照片和离家前用过的红木书箱,苦苦企盼丈夫归来。至此,魏俊淑才知道自己苦苦等待了半个世纪的亲人已经血洒西征路上。

  找到之后,王波同志以烈士部下和亲属的名义,向贵州省委和民政部写报告,要求抚恤烈士家属。1985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魏俊淑为烈士家属,并发给抚恤金。之后,经甘肃省有关部门邀请,魏俊淑带着儿媳妇袁雪蓉和两个孙子、一个孙媳,终于来到亲人牺牲的地方,祭奠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英勇捐躯的忠魂。

  1985年8月17日,当甘肃省、地、县相关领导陪同魏俊淑一家三代,抬着花圈,迈着沉重的脚步,来到杨克明烈士纪念亭前时,老人一下子扑到杨克明烈士纪念碑前:“树臣,我离别了50多年的亲人啊……”随着一声悲痛欲绝的哭声,一家人长跪在了烈士纪念碑前,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甘肃方面的同志征询烈士遗物时,魏俊淑说,50多年里,自己思念丈夫,不论到什么地方都始终保存着陶树臣参军离家前使用过的三件物品:小书箱、袖炉和一枝竹箫,这三件东西一直陪伴在她身边。

  老人把袖炉献给烈士出生地四川省长寿县党史办,竹箫献给烈士曾经战斗过的四川省达县党史委,小书箱则献给烈士捐躯长眠的地方──高台烈士陵园。次年,高台县党史工作者张兴德、权裕国前往贵州征集党史资料时,带回了杨克明的书箱,而此时魏老太太刚刚过世只有一个星期。

  这只长约60厘米,外面包着橙黄色皮子的木质书箱,见证了杨克明与魏俊淑忠贞的爱情,也饱含着魏俊淑对烈士牺牲地高台的厚爱。

  (作者单位:中共高台县委党史研究室)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