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学书评

叶舟《敦煌本纪》 为中国精神开窟造像

 2019/11/07/ 10:16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木兰

  为少年英雄造像

  《敦煌本纪》书写的,是敦煌的故事,是时代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如果说,书写《敦煌本纪》,是叶舟用文字在为中国精神开窟,那么,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就是他为心中的英雄和君子造像。

  《敦煌本纪》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具有深切的感染力。深谋远虑的胡恩可、英雄少年胡梵义、世家才女孔执臣、成为一方精神偶像的两代法师印光和拖音、身世凄苦的名医沈破奴和他的女儿沈性元、义庄当家人索敞,以及反面人物连公子、丁荣猫等,都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他们的性格、追求、过往和抉择,划出了各自的生命轨迹。他们的相逢与命运交织,造就了《敦煌本纪》文本空间那复杂而又恢弘的大气象。精神境界高、元气含量足,人物形象饱满。故事曲折,扣人心弦,几次翻转,严丝合缝——但见人心深细人性复杂人脸多面,却无“强编胡造”的痕迹。

  胡恩可笃定地选择在敦煌这片天地日日精进。他告诉儿子们:“我们没别的命,我们的命就在河西一带,在敦煌一线。我们也没有另外的大光阴,我们的光阴,就是活在这一条长路上,生做马,死当车,一辈子走下去。”长子胡梵义懂得父亲,他把父亲“做一个纯明精良”的人的教诲,深深刻在了心底。他知道,“父亲身上穿的,夏不是衫子,冬不是袍衣,那只是一件自尊、勤勉、日日精进的外套。”

  为父亲求医而踏上长途的时候,他记着那句话:“少年,你千万记住,你骑在马上时,一定要昂起头,你只有昂起了头,马才有精神和力量,你也才可以听风辨位,言出法随,不至于把这一条路弄丢了。”

  心中有追求,有坚守,才能从泥泞中超拔自我,才能获得天地间那灵魂的开示,让自己的精神生命,接上一个永不枯竭的、伟大的力量源泉。叶舟用诗的笔墨,写下了他生命中这重要的一刻:“策马而去,离开了许久后,梵义才从悲伤中抬起头来。此时,上弦月高挂,披着银辉的旷野,犹如一片积雪的大地,天地皆成一色,仿佛一座清凉世界也。但是,梵义恰是在这种清冷中淬了火,在苍茫中开了悟,并就此开启了个人的一条新路。”

  悟性极高的胡梵义,看到并接受了自己的使命。开路、守路,他在那一条河西走廊上,书写了自己“河西司马”的瑰丽人生篇章。

  胡梵义的弟弟,梵同,是在读书和与人的交往中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的。他对当地最高学院——鸣沙书院的山长丰鼎文说:“先生,莫高窟丢了佛经,千佛灵岩上丢了文书与卷子,这就等于整个敦煌丢了魂,失了魄,抽掉了主心骨,丧失了精气神。我是敦煌的一个儿子娃娃,吃的是上佛恩赐下的五谷杂粮,喝的是菩萨降下的天堂圣水,如今到了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一刻,我岂能袖手一旁,冷暖不知。”

  保护莫高窟藏经洞的佛经和文书不再流失,这一神圣的使命,让这一群纯明精良的热血少年结在了一起:“贫僧与你们三位少年俊杰,让我们一道披挂起无上慈悲的坚忍甲胄,在黄金的仙途中,结成金刚伙伴的关系吧。……将来,在这一座石窟中,在兰扎经卷堆起来的山上,一定是佛尊的宝座,也一定是我们大家的福德与证悟。”

  少年们做到了。他们守住了佛经与文书。他们守住了敦煌的精气神。他们守住了一方天地的正义。他们,也守住了自己内心的追求和信念。

  《敦煌本纪》里,叶舟用书写为这些英雄造像。他们身份不同形态各异,但是,都大气、健朗、清洁、明亮,给人强烈的精神开示和有力的信念支撑。

  作者丨木兰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