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陇原故事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斗转星移看变化——一台戏】台台大戏,一眼千年 几度辉煌

 2019/09/25/ 15:17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平丽艳 实习生马正云

  3 这台戏,占据甘肃戏剧的“C位”

  2009年,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化部评选表彰了18台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有4台歌舞类节目,蜚声海内外的舞剧《大梦敦煌》《丝路花雨》挤占两席,再次印证了这两台剧目在甘肃文艺舞台的绝对“C位”。

  从舞剧《丝路花雨》到《大梦敦煌》,相隔20年,在两张“文化名片”之间,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那就是1994年第四届中国艺术节落户兰州,这也让甘肃戏剧在中国艺术发展史册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王登渤回忆说:“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作为东道主的甘肃一口气推出了《极光》《敦煌古乐》《西夏王》《白花曲》《牡丹月里来》《莫高圣土》《西出阳关》《阿莱巴郎》八台大戏,甘肃戏剧的这次集体亮相,也让全国戏剧界眼前一亮,从而掀起了甘肃戏剧创作的第三次辉煌。”

  2000年,由兰州歌舞剧院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舞剧《大梦敦煌》横空出世,将甘肃的戏剧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丝路花雨》可以说是敦煌题材挖掘的破冰之旅,建立了完整的敦煌舞教学体系,当时全国各地都在挖掘敦煌题材,《大梦敦煌》可以说是一种积累的释放。”王登渤说,最值得称道的是,《大梦敦煌》的音乐跳出了传统的藩篱,它并没有依托古曲,而是作曲家对敦煌发自内心的全新体验,也是一次全新的突破,这也为《大梦敦煌》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该剧将“文华奖”、“荷花奖”以及“五个一工程”奖等各项国家大奖揽入囊中,还名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榜首,被誉为“可移动的敦煌”。目前,《大梦敦煌》已在国内外演出1300多场,收入达1.5亿元,创造了国内舞台剧“多演出、多产出”的神话。

  4 这台戏,带来戏剧创作新思路

  甘肃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敦煌文化、丝路文化、伏羲文化、黄河文化以及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都为甘肃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为甘肃戏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基和土壤。

《绝色敦煌之夜》剧照

  21世纪以来,甘肃艺术家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围绕“敦煌、丝路、多民族”的创作思路,文艺舞台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剧目脱颖而出,为甘肃的戏剧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甘肃省话剧院推出的‘兰州三部曲’——《兰州老街》《兰州人家》《兰州好家》,在充满兰州地域特色的情景中,拉近了舞台和观众的距离;陇剧《官鹅情歌》《苦乐村官》先后斩获中宣部全国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文华大奖特别奖等重量级奖项,秦腔《锁麟囊》《大秦文公》更是赚了口碑赚奖杯,赢得了国内戏剧界专家的一致好评;音乐剧《花儿与少年》将花儿与时尚元素相结合,使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迸发出了时代光彩……”王登渤说起“甘字号”剧目如数家珍,“这些剧目大大提高了甘肃文化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甘肃戏剧的招牌在全国愈加响亮。”

  当时间进入2016年,敦煌文博会在被世界所瞩目的同时,也将以敦煌题材的戏剧创作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从敦煌城区前往莫高窟的必经之路上,有一片形状奇异的蓝色晶体,那就是寓意“沙漠中的一滴水”、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的专属剧场,该剧用“行走”的观看方式将丝绸之路、莫高窟、敦煌串联起来。观众步入剧场,行五十步,已穿越百年;行百步,已穿越千年,仅仅90分钟的演出,便能使人身临其境感悟丝路脉络,历史变迁,文化传承……《又见敦煌》自2016年在敦煌文博会展演中亮相后,已然成为敦煌文化旅游的新名片,日均演出场次达10场之多,截至目前已演出2100多场,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38万人次。

  “敦煌文博会催生了《又见敦煌》《绝色敦煌之夜》《乐动敦煌》等一批敦煌题材作品的出现,这些剧目从不同角度展示着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在王登渤看来,这些作品角度不同、艺术样式新颖,完全打破了原有的戏剧观念,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让舞台更炫丽、更立体,更加注重观众的体验感和视觉效果的满足。“对这些作品我们给予宽容的态度,或许能为甘肃戏剧的未来发展闯出一条新路来。”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平丽艳 实习生马正云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