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陇原故事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河之上,百年铁桥 见证城市沧桑巨变

 2019/09/20/ 09:27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欧阳海杰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大河之上,百年铁桥 见证城市沧桑巨变

中山桥资料照片。

  2019年,中山桥迎来了110年华诞。

  这座屹立在黄河之上的铁桥,饱经百年风蚀雨打,它像一部恢弘的史诗,镌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着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结晶。

  拂去岁月的尘埃,从历史中款款而来的百年铁桥,经过多年多次的维修和加固后,已是钢筋铁骨,并将古老与时尚融为一体,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继续为美丽的兰州站成一道风景。

  它,又如一位智者,记录着城市从昨天到今天的奋斗与崛起,沧桑与巨变,见证着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同样也见证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黄河之上一座座新建桥梁的“前世今生”。

  1 百年老铁桥 见证历史沧桑

  中山桥始建于1906年,是黄河上唯一留存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桥梁,因而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对于很多兰州市民来说,中山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它记录着兰州沧海桑田的历史,铭刻着兰州人心中的悲怆与骄傲。在兰州市著名史志专家、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邓明眼中,亦是如此。

  邓明说:“兰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中原文化通过这里向西传播。”但是,兰州是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滋养了黄土高原,同时也阻隔了黄河两岸人民的交流,过河始终是个问题。旧时冬季,人们从冰面过河,腰间常横扎一根竹竿,以防掉进冰窟窿被水冲走,其他季节就靠木船、筏子或临时架设的浮桥过河,“浮桥每年搭建和拆除很麻烦,有时还会被洪水冲毁。”

  黄河自古水流湍急,有歌谣唱道:“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在黄河上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成为当时当地人的迫切需求。

  清朝末年,在黄河上建一座永久桥梁的想法渐渐成形。1906年,时任陕甘总督升允开始了这个尝试。工程由德商泰来洋行承包。“这是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合作的一大创举。”邓明说。1907年建桥工程正式开工,到1909年6月建成,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桥”。

  据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史料记载,从钢铁构件到油漆、螺丝钉,所有建桥用料均从德国进口,由船舶运到天津,再由甘肃洋务总局从天津通过汽车、火车、骡马、骆驼甚至人力等辗转运至兰州,耗时23个月,造价三十万六千余两白银,仅运费就占铁桥总造价的四成左右。

  建成后的中山桥不仅方便了黄河两岸人民的通行,在解放兰州的战役中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抗战老英雄何兴臣向记者讲述,解放兰州战役是西北战争史上最艰难的一次战役。1949年8月25日夜,溃逃敌军通过黄河铁桥企图逃往河西地区和青海,解放军第二兵团第三军十九团直插西关和中山桥,迅速控制西关城墙制高点,并夺取了中山桥,斩断了敌人的后路,迫使逃敌渡黄河,淹死2000余人。

  邓明在《中山桥轶事》中也有记载:1949年8月26日的兰州战役中,在中山桥行驶的马家军军火汽车被炮火击中爆炸,引燃一辆装载汽油的汽车,大火将第二、第三段桥面木板烧毁,钢桁架也中弹累累。解放军兰州市军管会命令工兵营抢修,由任震英带领柴应龙工程师等进行技术指导。木场里的现成木板很薄,不能承重。柴应龙是兰州人,他建议请陇西路的棺材匠施工,获得批准。棺材匠冒着国民党飞机的扫射轰炸,挥动锛子,将捐献的原木砍成四棱四角长方体,补修桥面,再经工兵加固钢桁梁,于9月6日完工,解放军大军及坦克、大炮源源不断顺利过桥,挺进河西。

  战争结束后,这座伤痕累累的铁桥,依然如一位勇敢坚强的战士,屹立在黄河之上,用自己的钢铁脊梁,担负起通达黄河两岸的重任。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