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创作心得

【对话】茅善玉:创作沪剧《敦煌女儿》 是“天意”

 2019/09/04/ 11:04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平丽艳 实习生马正云

对话

茅善玉:创作沪剧《敦煌女儿》 是“天意”

演出开始前,茅善玉在化妆间。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平丽艳 摄

  一个是敦煌学者,一个是沪剧表演艺术家;一个在大漠深处,一个远在繁华都市。然而,一座世界文化宝库——莫高窟,一部由莫高窟衍生出的沪剧,却让樊锦诗和茅善玉这两位上海女性成了“忘年交”。8年始磨一剑,但在茅善玉看来,花费8年时间打磨这部戏是值得的。

  9月3日,茅善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记者:您为什么要创作《敦煌女儿》这个题材?

  茅善玉:2011年,我在《解放日报》上看到了有关樊锦诗院长的一篇报道,她不平凡的人生和事迹让我很感动,那时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用艺术展现她不平凡的一生。我几经周折托熟人和樊锦诗进行沟通,却被她婉言谢绝。但我们能将《敦煌女儿》搬上舞台,也许是天意。我和樊锦诗先生都是全国政协委员,2012年在人民大会堂开会时,我就在想怎样才能找到樊锦诗先生,正苦思冥想时,意外发现她正从外面优雅地走进来,然后我的眼光就一直追随着她,没想到她的座位就在我前一排的侧前方。当我找到她说明自己的想法后,樊锦诗先生仍然拒绝说:“我喜欢敦煌,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后来我告诉她,我们希望通过讲述她的故事,来表现几代敦煌学者在敦煌的奉献和坚守。也许是这句话打动了她,樊锦诗先生当时就说,“那你来敦煌吧”。创作期间,我们剧组主创6次奔赴敦煌体验生活,与樊锦诗成了“忘年交”,逐渐深入接近几代敦煌文化守望者的精神世界、内心真实的想法和不为人知的细节,几易其稿,历经8年打磨最终搬上舞台。

  记者:对于《敦煌女儿》这部戏,下一步有何打算?

  茅善玉:今天来到兰州演出,我们非常兴奋,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来到故事的发源地,让西北的观众来检验我们的成果。精品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像敦煌的守护者一样扎根下去,通过不断地打磨和演出,把这部戏打造成为能够留得下、传得开,有文化内涵、有人文情怀的精品之作,同时我们还计划把《敦煌女儿》拍成戏曲电影。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平丽艳 实习生 马正云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