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美文欣赏

【百花】“墨”的小城

 2019/09/02/ 10:3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潘进福

“墨”的小城

  潘进福

  走进老家通渭,真是翰墨飘香!

  时令是初秋之际,远山在灰蒙蒙中,但下午的阳光洒满了广场,明灿灿的,一个造型繁体字“书”的红色铁雕塑,与对面的文化大楼遥遥相对,这两个标志性的建筑,成为“文化广场”的亮点。楼下便是书画地摊,摆开了一长溜的书画:中堂对子、四条屏、扇面、横幅、条幅;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一幅幅字、一幅幅画,浓墨泼洒、色彩鲜艳,真可谓是五彩缤纷。这种书画展卖的情形,放在室内那是极为平常的,而把这样的书画制作放在街市上,摆开长龙的样子来展卖,也可以说这是书画的一个“大众形象”,让书画这一高雅的艺术走进了民间。而更能展示艺术的是,这些书画家们当场挥毫泼墨,让众多的人感受到艺术品出炉的全过程:旁边就是一张桌子,桌子上铺着白色的“书画毡”,上面陈放着一沓厚厚的宣纸,四尺宣、五尺宣等大小不等的、不同色彩的,特别是“色宣洒金”的宣纸,在夕阳的余晖里熠熠生辉;而旁边是几个印章盒,里面又是各种样式的印章,笔搁、笔架(狼毫、紫毫、羊毫等)、笔帘、镇尺;过路的、到街市上闲逛的、赶集的、送孩子上学的、到政府办事的、旅游的……但凡碰到的,都经不住这种墨香的诱惑,要在手里卷上一幅字或一幅画,喜滋滋地走了。特别是到了每年的艺术节上,那些天南地北的书画人,都像赶集似的,潮水般涌进通渭,于是大大小小的画廊张灯结彩,笑迎八方宾客。最后他们一个个满载而归。

  书画在这里被通俗化、大众化,又被高雅化。就像一首首民歌,每个人都能哼着它的曲子,用手势打着熟悉的节拍;又犹如一道道盛宴或地方小吃,每个人都吃得满口香甜,然后是津津乐道。走到这里的大街小巷,都是书画的海洋,门上贴的是名家对联,屋里挂的是名家字画,墙上装潢的是名家条幅;不只是家里的客房、堂屋、书房,都是满眼的书画色彩,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办公室、走南闯北的生意人在他们的小屋里,也贴上一幅幅横幅:“宁静致远”“天道酬勤”“鹏程万里”“淡泊明志”“俭以养德”等至理名言。街上的商铺招牌字,也大都是购自名家之手,然后精心装裱。书画让这些单调的小屋变得丰富,书画让这些简陋的小屋变得富有,书画让这些平淡的小屋充满了温馨与诗意。“家有书画不算穷”的古训在这里得到了印证,而有人说:这就是文化。

  通渭是地处陇中的小县城,城市的边缘有一条河,名叫牛谷河,这里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据《通渭县志》记载,这里曾经出土了很多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文物古迹,一些出土的彩陶、红陶的器物上,都有着精美的雕刻;在古墓葬中,出土的一些器物上有着“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的古代传说故事的图案,这些都能说明在通渭书画产生的“根”。到了清代,在四川为官的李南晖、牛树梅,除了他们的勤政廉洁名闻四海外,两个人的书法更是家喻户晓,其书法作品古朴深厚,力透纸背,阳刚顿挫,沧桑深邃,有着天然自成之感,成为古代引领通渭书画艺术的代表人物,也是把书画与人品紧紧联系起来的典范,也就是“见字如见人”的另一注解。现在,在通渭,一个普通农民都能谈到书品与人品的关联,而把书画人的品行,作为他们挂书画的一个重要选择。艺术固然是艺术,而艺术创作者高雅的人格,往往胜过其作品。

  通渭人对书画情有独钟,赏析书画的品位是非常丰富的。有一天,笔者随同一个外地的书画商来到一家画廊,里面有很多山水画,我看到一幅山水画很有气势:山势突兀,瀑布飞流,而岩石上的苍松,嶙峋翠绿,精神抖擞,一轮旭日透过白云,染红天边……

  “这是一幅好山水画!”旁边的一位大为赞赏。

  现在走在通渭小城,画廊林立,政府又投资兴建了“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村”,隔三差五,全国各地的书画名流前来通渭采风,而那些大大小小的书画爱好者,也犹如“朝圣者”,从四面八方风尘仆仆赶到通渭。一时间,书画的创作者、学习者、挂画者、收藏者纷纷云集,通渭城上空就是那翰墨之香,久久不散!

  碰到通渭书画创作的代表人物魏老师,他白皙的脸上架着一副深度近视镜,高大的身材又透着这个西部汉子的阳刚之气,长期耕耘于书法田地的一种执著与冷静,似乎也藏掖于他深深的皱纹里。我和这个有着“傲气”的老头儿近距离交谈,跟他说起给通渭一中55周年校庆写的一幅木匾:“九苑滋闌”四个字,真可谓是“入木三分”,堪称一绝!跟他聊通渭书画热,他说通渭书画,现在缺的是更多的“精品”。这时魏老师的手机响了,一会儿,他笑盈盈地说,北京的一个客商,想用自己的雕刻作品来换他的《梅兰竹菊》的四条屏。望着魏老师灿灿的笑容,我的眼前似乎飘荡着他笔下的那一缕缕“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清香……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