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探史揭秘

晚发西垂有劲枝——记甘肃秦文化研究会会长祝中熹

 2019/08/27/ 11:11 来源:每日甘肃网 祁 波

图为祝中熹在西垂遗址考察秦早期文化。

图为祝中熹在甘肃秦文化博物馆研究秦新发掘出土的早期文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祝中熹从陇东学院调入甘肃省博物馆工作。文博业务对他来说,是个全新的环境,一切都须从头做起。但他生性不肯安于现状,凡是从事的工作只要做起来,总是尽心竭力,从不敷衍了事。他认为,既然决定吃文博行业这碗饭,就得适应专业需要,培养胜任分内职责的能力。因此,他开始进行与年龄很不相称的“恶补”,大量阅读业内文著,浏览相关的考古发掘报告,观察揣摩各类历史文物,参加专业性考察和培训,恨不能一夜之间变成文博工作的内行。时隔不久,《甘肃日报》社计划在“社会周刊”内开辟“甘肃文物精华”栏目,专文配图,鉴赏陇原文物珍品,展示甘肃古代文化的辉煌。为此,要求省博给予支持和配合。馆领导当即把在媒体上开辟一片向大众宣传文物园地的任务,交给时任历史考古部主任的祝中熹。于是,坚实的文史素养同大量文物珍品相结合,形成了他特有的优势。正如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光华所言:“由他来写这类普及性读物,引人入胜是必然的”。

  事实果真不负众望,祝中熹接受了上述任务之后,在报纸版面规定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一件文物的文化内涵,展现其风采和魅力。他力求改变以往介绍文物的呆板程式,营造较为高雅的鉴赏品位,树立一种丰实清新的文风。具体地说,就是要有资料性、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行文要求活泼流畅,饱满有致,表述清晰,不要让读者触目数行即生倦意。由于他主办的专栏图文并茂,形象而生动地展示着古代甘肃的辉煌。除了对文物本身的详尽介绍,还对其本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起源和演变、社会功用及其意义,产生的背景和时代特征,出土状况和传世经历,制造技术和工艺成就等等,有选择的作了重点叙述。此外,还介绍了学术界对其的研究和评价,包括存在的争论,以及他对争论的看法。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十余年内,他撰写了100多篇专稿和30多篇围绕先秦社会形态的论文。它以通俗平易、清新刚健、活泼丰富的内容,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不能不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奉献。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研究功力,可以说是无法做到的。

  人们常把许多事情的发生归于“偶然”。其实,真正的偶然并不存在。偶然背后总站着必然的巨大身影。正如哲学家所言,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祝中熹常说,历史是一种合力,是无数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每一种因素都在其他诸多因素制约下发挥各自的能量,并消融在合力内。所以,历史不能假设,它在合力驱动下,由现在向未来单线演进,一路吞噬掉所有的变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如此,一个人的历史又何其相似。祝中熹治学方向的转移自不待言,正是多重因素交织互动的结果。进入人生的金秋后,他正由探讨西周社会制度衍生出对《逸周书》的关注,在秉烛延昼的啃这块硬骨头,并奢望能步陈梦家《尚书通论》的后尘,鼓捣一部《逸周书通论》出来,多留给后世一些好的精神遗产。可是,由于工作岗位的变动,不得不终止了这个宏大的计划。也正在此时,千古未现的嬴秦西垂陵园,以盗劫后惨不忍睹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天嘉福地的秀美山川到处千疮百孔,民间散布着骇人听闻的盗墓悬疑,坊间暗售着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西垂陵区所在的礼县大堡子山,一时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焦点。对祝中熹而言,礼县,尤其是大堡子,绝非无关痛痒的两个普通地名,这里是他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山环水抱的大堡子山脚下,曾是他漂泊陇上的安身之地。他在礼县从教25年,期间数年最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是在位于大堡子山东侧川原上的“五七干校”度过的。妻子是“老三届”知青,他们结婚后落户在她插队的黑家崖村,就座落在蜿蜒的大堡子山东边坡沿地带。妻乡盐官镇即汉代卤城,实为嬴秦故都西邑的东大门。而他本人,一度就在与大堡子山隔西汉水相望的永兴中学任教。因此,可见这是一片承载着他深厚感情和寄托着他厚望的土地。综上所述,可见在他工作性质大转换的节点上,当他准备全身心地充实文博知识,涉猎田野考古,学习文物鉴别尤其是钟情于青铜器研究的时段内,被历史积尘掩藏了2700多年的嬴秦西垂陵园,竟然以悲剧性地遭遇而面世,呈现于养育他妻子儿女的第二故乡,呈现在他曾长时间生活、劳动、工作且异常熟悉的地域。对此,他岂能漠然置之,毫不动情,一言不发?无疑,他要求索拷问并寻找答案,舍此别无选择!通过他发表于1996年的《秦人早期都邑考》不难看出,这是他转移向秦史秦文化研究领域的试水之作。他历数度寒暑撰成出版的《早期秦史》和《秦西垂陵园区》两部专著,使浩如烟海的秦早期历史初显端倪。这是他多年心血和汗水的结晶,也显示了他多年来执着的追求和可贵的探索精神。

  2012年金秋时节,礼县发起筹建甘肃省秦文化研究会的倡议。至此在人们心目中声望很高的祝中熹先生当之无愧地被全票当选为该会会长。他把这看做是礼县人民对他谦虚朴实、勤奋好学的思想品德和在秦史、秦文化这片园林开垦耕耘,付出心血和汗水,首倡为天嘉古史拂尘,大力张扬西垂文化辉煌的肯定和褒奖。这个学术团体的诞生,已作为联结秦文化专业人士的纽带和推动秦文化研究的平台,在全省人文领域的天地间新辟了一片充满希望的园林。祝中熹能为自己在这片园林中辛勤耕耘而兴奋不已。他十分感慨地表示要以加倍的努力回报礼县人民的期望。

  为了把秦文化研究推向的新的高度,他自勉自励,不辱使命,以极大的气魄,召集全国有关研究先秦文化的专家、教授和一大批宏才志士,在高度关注秦文化物质遗存的发现和影响的同时,倾心投入嬴秦史的剖析和阐释。这种地域性的文化热潮呈现出兼具方志学、民俗学、收藏学等多因素绚丽多彩的风貌,为秦文化研究引来了第一缕春风,使开发地方文化资源的智库增添了无限生机。如今的礼县,人们在茶余饭后,无论高层社交圈中,还是寻常百姓家里,似乎无人不在谈论秦文化。从而,使庄穆的学术氛围中注入了一些轻快活泼的儒雅,平添了些许文明的元素,滋润着这片古老神奇的沃土,孕育出热衷研习和崇尚文礼的社会风气,形成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几乎所有勤奋的史学家,艺术家都有这样一个规律,当一部作品刚完成时,另一部新的作品已经开始孕育了。祝中熹也不例外。他始终秉承史学几千年锤炼出来的立实、求真、辨疑的宗旨,并坚持文献资料与考古信息紧密结合,问题析证同史事阐述兼容并重的原则,相继参与完成了《青铜器》、《陇上珍藏》、《甘肃文物精华》的撰写和《物华史影》、《嬴秦西垂文化》等论著的编撰任务。最近,新著《秦史求知录》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陇上著名学者赵逵夫教授为该文集写了议论高远的长序,并以夸父逐日的精神赠喻,激励他抱定坚定的信念,在秦史求知之路上开拓奋进,在秦文化的矿藏中淘沙澄金,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扬更上一层楼。

  无需勒诸金石,笔墨当随时代。我和会友们坚信,这位治学态度纯正严谨、具有殉道精神和创造力的史学家,老来仍然保持旺盛的研创热情,人们必将会不断分享其收获的喜悦!

  (作者简介:祁波,1955年出生,礼县龙林人,毕业于长沙铁道兵政治学院。历任战士、连指导员;1984年转业后任甘肃日报社记者、陇南市档案局局长。著有报告文学集《苏醒的远山》等作品。)

首页  上一页  [1]  [2] 

相关新闻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