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美文欣赏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饮水思源

 2019/07/23/ 09:4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尤效清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饮水思源

  尤效清

  “开水了……”但见老村长那只攥紧水龙头的大手轻轻一动,一股清澈的激流喷涌而出,小山庄即刻变成了欢腾的海洋。“春风化雨润山乡,饮水思源感谢党。”凝视着水房门上那被旭日霞光映红的朴实无华的对联,我禁不住思绪翻腾。这是1993年8月的一天,世世代代思水盼水的父老乡亲,结束了含辛茹苦挑水吃的历史,村民的生活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我的家乡坐落于榆中南部山区一个偏僻的山湾里,村子下方有一眼从地下悄悄渗出的孱弱细流,叫做泰山泉,隐藏于深深的山坳里,距村子约四五华里之远,全是接近90度的陡峭坡路,那是全村百十户人家、牲畜唯一的饮水之地。乡亲们,忽闪着笨拙的木制水桶,一步一哼哧,往来跋涉于这条九曲回肠、连接着全村人命脉的崎岖坡路上。打记事的时候起,我和弟弟就扛起了挑水的担子,准确地说那叫抬水。一桶水一根扁担,压在稚嫩的肩膀,两步一小歇,三步一大缓。歇息一次,水桶在坡路上站立不稳,水就会洒掉一点,等坚持到家里,起初的一桶水就成了半桶。后来稍大点就一人挑。一担水压在肩上,火辣辣地痛,赶紧换上另一个肩。日久天长,双肩上就打下了红肿的烙印。如果遇上雨雪天,摔跤就成了家常便饭。泼在地上的水顷刻间结冰,破裂的木桶还会骨碌碌滚下了坡,让你欲哭无泪。

  历史的镜头定格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个明媚的春天。村里来了一位干部模样的中年人,他是一位本家叔叔的女婿,忽悠着一副担子,一步三晃跋涉在挑水的坡路上。当他把两只沉重的水桶拖进岳父家门时,已是大汗淋漓,冷不丁栽倒在地,好不容易缓过一口气来。

  “你们一年四季就这样挑水?”本家叔叔的女婿问。“对,我们村祖祖辈辈就这样挑水吃!”“除了这里,山上有没有水源?”“有倒是有,但路途很远啊……”老岳父无奈地摇摇头。本家叔叔的女婿点一支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尤阜山要搞引水工程喽——”没过多久,村里忽然传递着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原来这位挑水的亲戚叫冯康义。他亲自进山探测水源,跟村干部们商讨制订了引水入村的具体方案,并向县水利局、省帮扶部门积极打报告反映民生疾苦,争取到了国家当时支援西部贫困地区的“两西”扶贫资金。村民们义务投工投劳,挖管道修蓄水池,只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将远在大山深处的水源引到了村里,让几代人的美梦变成了现实。

  但山里的水源日渐萎缩,乡亲们只得挖水窖蓄存雨水,但老天硬是不下雨,挖下的水窖只能是杯水车薪,这一切让新上任的社长尤宏祥急在心上。

  尤社长先是组织村民大刀阔斧地筑渠修路,将多年的泥泞小道拓宽硬化为宽阔平展的马路;后将村子中心干枯的涝坝填平,水泥硬化,建成了漂亮的村文娱活动广场;第三就是绘制了一张人饮工程的蓝图。他召集村民反复商议,拟定了将泰山泉的水源牵引入户的提灌工程。就是在泉边、村子地势的高端各建一座容量较大的蓄水池,通过水泵将泰山泉的蓄水牵引到村子上方,跟山上的引水合并一处,再通过各分管分流入户,这样足可以保证全村百十户人家的常年用水。说干就干,尤社长马不停蹄向相关部门反映村民心声,争取资金,得到了连搭乡镇府的大力支持。有了资金,所有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起初由于经验不足,泉边的蓄水池刚建了一半,就被一场洪水吞噬了。尤社长率领乡亲们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终于在2017年秋,让全村人实现了自来水梦。

  去年我家翻修老宅子,建了一院新房,新通上的自来水就像及时雨,为我风调雨顺的工程锦上添花。我对妻子说,是咱赶上了好时代啊!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