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学书评

【读书】一部河西走廊的极简史

 2019/07/18/ 11:2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吴辰旭

【重推】

一部河西走廊的极简史

  吴辰旭

  张弛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这不仅是指他在文学创作之外,曾写出过一部洋洋三十万言的哲学论著《命运论》,引起学术界“开宗立派”之叹;更在于他所有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大部头作品,无不包含着丰富的百科知识和深厚的思辨色彩。最近,他的长篇新作《战马之歌》,再一次体现了这一风格特点。该作以“战争与马”为主体,通过1936年红军西路军远征甘肃河西走廊的一场西征之战,有机地串联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至民国,源远流长的千年战马史,既为中国革命的千曲百折书写了一部英雄史诗,也为波澜壮阔的中国马文化历史树立了一座丰碑。书一问世,即获好评,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甘肃网、兰州文明网、《文学报》《文艺报》《飞天》杂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众多媒体,做了大量的报道和评价。当我亲自阅读了这部作品后,更是发现,这本书的丰富内容,远非战争与马可涵盖,它既是一部战争史,战马史,还是一部河西走廊极简史,三位一体,才是其完整面目。

  其一,清晰的历史沿革。一说起河西走廊的历史,一般人的印象,不外乎是从汉武帝拓边开疆、建立河西四郡开始,但这部作品却一直上溯到了春秋战国的月氏人时代。汉武帝以后的历史,又过于繁杂,头绪太乱,比如五胡十六国,吐蕃王朝、回鹘王国,西夏王国、蒙古帝国等多民族和各类政权在河西地盘上的走马灯演变,不仅是一般读者搞不清楚,就连一些初涉文史的专业学子也晕头转向,而这部作品,却能把它们梳理得井井有条,脉络清晰,如一线串珠,使你一闭上眼睛,就能看到一幅清晰的河西走廊历史年表。

  其二,丰富的人文典故。三千年的河西文明史,自然会留下许许多多的文化谜团。比如“弱水三千”中的弱水,它在什么地方,又是什么意思?对此,前人已有考证,弱水就是黑河,位于张掖境内,但黑河为什么叫弱水,就说不清楚了,古来的说法是,因其水势轻弱,连一根鹅毛都浮不起,故名弱水。实则误矣,张弛在这里做出了正解:弱者,若也,是古羌语的一个惊叹词,形容某物大哉壮哉。弱水之弱,不但不是浮力轻弱的意思,恰恰相反,是水势浩大的意思。又如,祁连山下之焉支山的“焉支”二字,又是什么意思?传统的解释是,焉支就是胭脂,因焉支山里出产一种红色胭脂土,能给妇女搽红脸蛋,故名。实则,同样误矣。张弛的破解是:焉支是古匈奴语“阏氏”的转音。祁连山象征天和男,焉支山象征地和女,祁连山就是天父山,焉支山就是皇后山。再如,“敦煌”一词,这是河西文化的一个金字品牌,人所共知,但敦煌为啥叫敦煌,却鲜为人知,一般人们的理解,就是“敦大煌盛”的意思,这也是个仅从汉字角度的望文生义,它准确的词源是,敦煌即吐火,是古代一个少数民族“吐火罗”的谐音。此说非张弛首创,以前已有学者提出过。但这一观点孤掌难鸣,未被学界广泛认可。现在,张弛在这本书里,有力地佐证了这一观点,坚定地支持了这一观点。相信,自此以后,敦煌之名的内涵,将更加丰富深远,魅力四射。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不一而足。如月氏王的头盖骨藏在算盘城里,忽必烈的衣坑子埋在甘州寺中,金日磾的后代至今还在凉州养马等,不胜枚举。

  其三,独具特色的山川风物。一说起河西走廊,人们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雪山冰川,沙漠戈壁、鹰群兽群、牛群羊群的美丽画图。这没有错。但这样的画图,并非河西独有,在辽阔的西域多有分布。张弛的笔力之透背,就在于他能从共性中找出个性,百家中找出独家。他能通过“地平线”的细微观察,写出祁连山草原与蒙古草原的不同;他能通过一道长城烽燧的遗迹,写出甘肃沙漠与新疆沙漠的不同;他还能通过大鵟、大雕、雪豹、猞猁、独角兽、騊騟等飞禽走兽,写出青藏高原与帕米尔高原的不同。写马是这本书的重点之一,自不必说,但他在浩浩荡荡地书写了三千年天马血统、五百尊神马牌位,四万匹战马捉对厮杀的惊心动魄外,还精细地写出了河西马有别于中原马、西域马的“对子步”特点,风神独异,独步天下。而这一切,又是那么漫不经心,从容不迫地插叙于一场战争之中,不是专史,胜似专史,故我把它称为极简史。最令人感佩的是,张弛写这些山川地理,自然风物时,始终不忘与人文的结合。在问到祁连山百兽成群,为什么偏偏没有老虎时,他用了这样一种冷幽默笔墨:“祁连山的猎人自从有了火弹快枪,老虎的命运就走向了末路……”

  读这样的作品,如饮醇醪,如读《史记》,百般沧桑,回味无穷。

  (《战马之歌》,张弛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