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探史揭秘

【文物中的历史】清代的帽筒

 2019/07/18/ 11:2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观复博物馆

【文物中的历史】

清代的帽筒

清嘉庆 黄地粉彩云龙纹帽筒(故宫博物院藏)

民国 粉彩时装人物帽筒(南京博物馆藏)

清同治 粉彩百子龙灯图海棠开光帽筒(观复博物馆藏)

  观复博物馆

  帽筒,顾名思义是用来放挂帽子的。当然,此帽子不是一般的帽子,而是清代最被人们所看重的“顶戴花翎”,也就是官帽,所以帽筒又名官帽筒。

  帽筒,兴起于清代嘉庆年间,鼎盛于晚清至民国时期,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了。初始,“帽筒”被用于置放帽子;后来,发展成为居家摆设和女儿出嫁时的必备陪嫁品。

  清代的官帽分两种:圆形,有檐,拿布缎等制成的暖帽;笠状,无檐,以藤篾编织而成的凉帽。无论何种官帽,在其顶部都装饰有区分品级的珠子——顶珠。顶珠是由贵重宝石制成的,如一品红宝石,二品珊瑚,三品蓝宝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石等。如此,官帽的重量就大大增加。

  顶珠下面还有翡翠或白玉材质的翎管,用来安插长长的翎枝。翎枝有蓝、花之分。蓝翎,是用鹖鸟的羽毛制成,无眼,为六品以下官员佩戴;花翎,用孔雀羽毛制成,分为一、二、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的“眼”是指孔雀羽毛上的像眼睛的圆圈,一个圆圈即一眼。花翎是皇帝特赐给有功之人的装饰品,乃身份、尊荣的标识。

  有分量、有长度、有款有形的官帽,其安放就变得异常重要,需郑重其事。于是,从嘉庆年间开始,在原先帽架的基础上,帽筒就应运而生了。

  一开始,帽筒只在官家使用。等候上朝的间歇,下朝归家之际,官帽都被端正地摆放在帽筒之上。高高的帽筒,正好托举起帽身,让花翎自然舒展,保证了官帽的不走形。

  注意看,这时的帽筒筒身是有开口的,多为海棠形。如此设计,除了装饰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用途是通风熏香。通风,为的是除掉汗气;熏香则是在帽筒内部放入时令花卉,当官帽置于其上,即可沾染上自然花香。

  从光绪年间开始,帽筒走入寻常人家,成为厅堂几案上的陈设。讲究的人家,在左瓶右镜之外,还会摆放自鸣钟,取钟(终)声(生)瓶(平)镜(静)之意。帽筒就摆放在自鸣钟的前面,因为已经是观赏为主,此时的帽筒就不再设计开口,浑圆一体,会被用来盛放细长零碎之物,如掸子等。

  再至后来,帽筒成为婚嫁中新娘必备的陪嫁,所谓“帽筒一对”是也。如此安排,不仅是希望夫妇二人出双入对,感情和睦,更是祈盼开枝散叶之后,儿孙后辈也能学而优则仕,出人头地,光耀门楣。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