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化考古

良渚的故事(下)

 2019/07/15/ 10:30 来源:光明日报 秦岭

良渚的故事(下)

兽面纹玉管 图片由作者提供

琮王及其上刻划的神徽及线图 图片由作者提供

  这是

  一个发掘了80多年的遗址,

  一个凝聚了4代考古人理想与信念的遗址,

  一个走过了25年申遗路最终梦圆的遗址,

  一个实证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遗址。

  它就是——良渚。

  上一期《良渚的故事(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秦岭,给大家介绍了良渚的前世今生。这一期,继续请她带领我们,从良渚玉器出发,去理解良渚社会的权力与信仰。

  谈到良渚文化玉器,就不得不从比它更早的安徽巢湖凌家滩遗址说起。距今5500年左右的凌家滩文化,是长江下游最早的玉文化中心。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玉石分野”。玉,专指软玉,不再仅仅是“石之美者”。在此之前,“石之美者”的价值更多地在“工”(制作技术)而不在料,材质本身作为资源的价值并不突出。软玉的集中使用同“线切割”“片切割”等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这些“制玉技术”则彰显出对玉材价值的珍视。而玉器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意义,则体现为特定材质、特殊技术及纹饰形态所承载的观念价值复合体。

  从玉文化的角度,良渚的兴起可被理解为继凌家滩之后继续寻找玉石之路的过程。从凌家滩到良渚早期,环太湖地区发现有多处良渚早期高等级玉器做随葬品的墓地遗址。这可能是贵族手工业团体在寻找玉石资源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落脚点的例证。

  考古发现,最好的玉石资源和制玉技术均体现在贵族墓葬当中。从瑶山反山开始确立良渚遗址群的中心地位到后来逐步建立的良渚古城,这个特殊的区域中心同资源、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到了良渚时期,玉器的发展开始变得更为秩序化,良渚人对玉资源和技术的管理同早期信仰结合在了一起。“纹”以载道,藏礼于器——由此开启了中国礼制和礼器的传统与实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