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人物访谈

全景式体现甘肃脱贫攻坚——专访报告文学《庄严的承诺》作者王宏甲、王琰

 2019/07/11/ 10:14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高宏梅

全景式体现甘肃脱贫攻坚

——专访报告文学《庄严的承诺》作者王宏甲、王琰

  2017年1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面对这个一诺千金的目标,甘肃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交出了优异的答卷。带着这份有份量的成绩,报告文学《庄严的承诺》应运而生。近日,该书作者——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王宏甲和中国作协会员、兰州晚报副总编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跟随着他们的笔触,一幅关于甘肃脱贫攻坚的美好画卷随之展开……

  王宏甲:有机会表现出这些,就是这部书的意义

  对王宏甲来说,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全省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自然因素均构成了甘肃发展经济的困难,以及脱贫攻坚的艰巨。

  当记者提出“在甘肃脱贫攻坚的历程中,您作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如何利用专业特长全景式反映甘肃脱贫攻坚伟大进程和取得的不凡成就?”这个问题时,王宏甲答道:“这部作品是甘肃省委宣传部支持,读者出版集团策划、扶持,组织创作出版的,期望把甘肃脱贫攻坚的艰苦奋斗及其经验性成果表现出来。这部作品主要是甘肃女作家王琰写的,我协助和支持了她。”

  王宏甲告诉记者,“我去年6月5日到兰州,同读者出版集团总编辑马永强、甘肃教育出版社副社长薛英昭,以及担负执笔任务的甘肃作家王琰一起,共同探讨怎样按照甘肃脱贫攻坚的实际,特别是当前脱贫攻坚中的实际需要,来结构这部作品。就是说,重点写什么,怎么写。我们向甘肃省委宣传部陈青部长做了汇报,听取了她的指导意见。过去的很多年,人们喜欢用‘全景式’来形容报告文学的一种。也有人把这本描写甘肃全省脱贫攻坚的长篇报告文学称为‘全景式’。我想说,我一直谨慎于用‘全景式’这种说法。在我所见的报告文学中,‘全景式’的报告文学有写得好的,如《唐山大地震》。但也有很多的是堆砌材料,而且多是只见材料不见人,那甚至称不上‘报告文学’。”对他来说,既然是文学,不能只见事而不见人。报告文学应该有人物,有人的精神、情感、忧伤、意志和奋斗等等。文学不应该是罗列事迹,更不能是大量的材料堆砌。文学可以“一滴水见太阳”,通过精准、精辟、典型、生动的表达,表现出优秀的、先进的人物和事迹的本质特征。因此,结撰这部作品,重点不在于历数整个甘肃在脱贫攻坚中有多少惊天动地的事,也不是政府表彰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的事迹汇编。重点是:面对甘肃的地理地貌,自然气候,我们要坚持什么样的举措,什么样的奋斗,才能进行最为有效的脱贫攻坚。

  在书写的过程中,有些故事和人物让王宏甲深为感动,八步沙“六老汉”治沙就是一个生动典型。他们组成了一个集体,四十年走集体治沙的道路,风吹雨打不动摇。就在今年,六老汉治沙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王宏甲表示,“在这个‘时代楷模’中最重要的就是组织起来,团结奋斗,共同发展。如果没有组织起来,任何一个人、一户人面对沙漠肆虐都无能为力,这是显而易见的。国家安全,人民安居,永远需要社会生活的组织者,需有牺牲精神的英雄豪杰。张骞、卫青、霍去病,都经由河西走廊踏出他们激励千秋的蹄声。在那个历史时期,汉朝在此戎兵、移民、屯垦,是这片土地最具开拓意义的建设。一块一块的绿洲出现。酒泉、武威、张掖、敦煌,西汉河西四郡就在这绿洲中一个个崛起,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组织起来’。”

  新时代,“一带一路”为甘肃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加强党对农村的领导,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在规模发展的现代生产和经济建设中,是改变贫穷的必由之路。

  “我们认为,能有机会尽力表现出这些,就是这部书的意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对这个作品的反复修改,我们汲取多方意见,随时进行补充采访,随时推倒原稿,重新结撰。参访很多,入书很少。总在反复甄选,力求精准地表现出要点、特点、难点、亮点,期望能有个权威一些的表述。在不断改写的过程中,写得很苦,甚至达至痛苦。真正的创作,犹如分娩,没有痛苦,是不会有好作品的。”

  凝聚着心血和智慧的书籍集结成册后,王宏甲对记者说:“我们最期望的是,这部撰写甘肃脱贫攻坚的书,能够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能够如甘肃省委宣传部所期望的,让书中的英雄人物、模范事迹,来自群众中的脱贫攻坚智慧,在当下对甘肃人民的脱贫攻坚有启发、有鼓舞、有激励,有实际的积极作用。”

  王琰:用脚步丈量,用心去书写

  脱贫攻坚四个字无论从份量还是辐射面都堪称一项伟大的工程。说起与报告文学《庄严的承诺》走过的岁月,兰州晚报副总编辑王琰感慨万千:“扶贫,如此庞大和庄重的选题令我惶恐,我肩负的责任重大,我不知道我能不能用笔让他们一一走入人们的视线,但我竭力向这个方向靠近。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甘肃深度攻坚任务很重。人十之,我百之。而甘肃的扶贫工作,竭力百之也许只得其一。我不想把这本书简单写成一部表扬稿,这里的自然环境太过严苛,这里的土地太过贫瘠,这里的人们面对贫穷付出如斯巴达勇士般悲壮的努力,我想要用笔为他们画像。”

  甘肃地处围绕“一带一路”兰州重要节点位置,给甘肃的脱贫带来新的机遇,使甘肃的脱贫也有异于其他省份。“我们想用《庄严的承诺》这本书,来形象阐述新的历史机遇下甘肃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

  “我在林场住下来,因为我想知道种树的人清晨是怎样黑着天就起床背着干粮上山种树的。我在天不亮的时候赶往高原夏菜采摘的田地,因为我想看看头戴矿灯的农民是不是像头顶星星的人。我学他们说着当地的土话唠嗑,我竭尽所能贴近他们,倾听他们的脉博与呼吸。我有了许多说着甘肃各地方言的朋友,羊的行市怎么样,药材收成好不好他们都会打电话。曾经满目黄沙的八步沙如今绿色葱郁,原本封闭的布楞沟东乡女子露出质朴的笑容,石节子村十年艺术展最近赴北京展出并做客央视……精准扶贫,甘肃大地发生着变化。”可以这样说,每一个章节和故事的诞生,都是用脚步在丈量,都是用心在书写。

  对作者来说,文字的份量其背后的付出更令人动容,有一段时间,王琰几乎每天都在凌晨两三点以后才能入睡,这似乎成为那段时间的一种仪式。也许只有安静的黑夜才能让她一点点走进扶贫和贫困人们的内心。2018年的最后一天,终于第一次将这些故事一一呈现在纸上。此刻,她并未能如释重负,反而更加诚惶诚恐。2019年的春节,家人团聚,而她每个夜晚将自己关在屋子里直到凌晨。白天家人起床的时候她才刚刚入睡。过着日夜颠倒的日子,一遍遍如手持砂纸的人,细细打磨着被她称之为粗粝的文稿。“只要想起文章里在乡村生活的那些主人公,我就提着心。”这种心情王琰至今还记忆如新。

  甘肃,这块饱经苦难的土地博大无疆。与贫困抗争的人们如风沙中的野草,呈现出与时光对抗的顽强姿态。有一些事情要被记忆永远保留,背负着巨石上坡的人,就算遭遇黑风暴也从未停止行进,他们的脊背上写着甘肃精神,写着中国精神。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高宏梅

  ■延伸阅读

  省作家协会主席马步升:《庄严的承诺》掷地有声

  扶贫工作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甘肃作为一个贫困面比较大,情况比较复杂的省份,工作更加繁重,艰难,这跟甘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另外,甘肃贫困问题历史久远,现实问题复杂,如何描写这样一个工程,王宏甲和王琰下了很大功夫,结合整部作品首先是采访的全面性,这体现在甘肃的地州市传统的农业,牧业,绿洲都有所涉及,采访之扎实令人意想不到。综观作品,既有对政府层面的了解,又有对帮扶对象的了解,站在不同立场上,既有宏观的描述又有微观的描述。从文学性来说,既有报告,事实的成份,又有文学的成份,也就是说描述的成份,作者在这两方面的把握特别到位,结合的比较紧密,比较洽当。在我看来,报告性的成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认识到扶贫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从文学的角度提供了阅读的阅性。整本书体现了就像书名一样,既是政府对民众的承诺,也是民众对政府的承诺,政府对民众的承诺就是让民众一起走上小康道路,民众对政府的承诺就是在政府的扶持下过上好日子,过上小康生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