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化杂谈

【艺术杂谈】当代书法需要回到文化原乡

 2019/06/28/ 09:5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司俊杰

  三是艺术思想上的独特见解。一个显见的现象是,书法作品格调“多高原少高峰”,艺术思想的缺失是其主要原因。多少获奖作者在当时还能看出自己的独立思考,姑且居于高原位置。过几年便退步到丘陵地带,再过几年,已然掉进了泥沙冲刷的沟壑不能自拔。当展览的“风暴”刮过,身处“风暴”中心的书法人往往视获奖作品为其技术模板,顶礼膜拜,依样画瓢,绝少有琢磨获奖作品背后的学养支撑与理论铺垫。学术思想对于个体生命在心理、生理方面都会产生一种微妙的影响,贯彻其点画的文化内蕴使个体生命得以观照自然万物,宇宙哲理,最终观照自身。书法是一门学问,一味地耽于竞技只能走向它的反面。当然,“获奖”绝不意味着一劳永逸,“高峰”来自积淀,“冲刺”无法登顶。

  四是生命体验的形影相吊。书法家的孤独里盛开着五光十色的墨花,只有与自己达到最完美的和谐时,才能体验到平常无法感受到的春天。一个书法家除了膜拜经典,还要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如果为了达到与话语中心相投契的目的而拒绝笔墨淋漓的自我,从长计议,这是一单赔本的交易。一个书法家能否走到底,拼的不是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占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而是精神世界的宽度、学问修养的广度和探求艺术的深度。

  三

  慢是生命境界的快速醒透。网络时代对书法的冲击,何止于电脑取代毛笔的徒手书写,更多的恐怕还是快节奏对慢生活的催逼。慢条斯理的点画间,抽绎出中国人玄思超脱的诗意向往;提按顿挫的笔法里,蕴含着几多人生的荣辱升沉;浓淡枯润的墨色隐射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奏;疏密开合的章法暗示人生的忙碌与散淡。欣赏书法无非是在与有形或无形的心灵对话,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总是在悠然自得的情境中,被无声的放大并且得到有意味的安抚。

  书法家需要慢下来,慢下来才能体味到宁静,在古人的笔迹间听得到诵经的声音,笔在纸上运行时依稀听到蚕食桑叶的动静。书法家年轻时争得一份荣誉,一旦具备了相应的资格后,但将一份痴心归于淡泊。淡泊是一种舍弃,一种放下,一种醒透,总之是一种生命境界的修为。至少需要两种渠道:一是天性的自甘淡薄和自守枯寂;二是个人的自我修炼。如此艰苦卓绝一路走来,其中的奥妙也许就在咬定青山的坚持、铁砚磨穿的坚韧与青灯黄卷的坚守之中。从功利淡泊转向求知亢奋,缺乏艺术定力和对永恒的逼视,都无法臻于此境。

  书法家的天职与使命在于,把“希声”的“大音”与“无形”的“大象”,不动神色地摄入笔墨线条,并随字义、字体、字形、字势的变化,演绎出儒、释、道合一,文学、美学、哲学等相参,音乐、绘画、自然相契,古人智慧与时代气象相融合的纸上交响乐。生硬的功夫要靠温软的学养去化合,“技进乎道”才不致成为一句口头禅。

  书法家慢下来才能照亮自己的远方。“要文艺以人传,而不要人以文艺传。”说到底,技法是书法构件的形下要素,学养决定书法的形上神韵,人的修为是书法品第的根源,慢书写、冷省察、热思考、长相守——对当下书家而言,将是最现实最深长的诗和远方。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