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化杂谈

【影评】两条古道 一方热土

 2019/06/26/ 10:0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李世恩

【影评】

两条古道 一方热土

  李世恩

  近日,由中共崇信县委和中国甘肃网联合出品的大型人文纪录片《古道崇信》,在央视综合频道成功播出,为甘肃纪录片大省建设再添力作,也为基层借助纪录片这一国际化语言宣传推介当地文化旅游资源趟出了一条路子。

  《古道崇信》共3集,由《厚土》《古城》《新韵》组成。综观该片,视野开阔,内容厚重,囊括了几千年来这块土地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形成的重要人文资源和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以及当代人创造的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同时,就创作手法而言,布局精巧、引人入胜,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一个个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和生动鲜活的当代普通人物,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时空交叉,互文见义,凸显出崇信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片名《古道崇信》,显然一语双关,既指崇信作为丝路重镇、唐蕃要塞之物质古道,也指崇信人历来尊崇信任、继承传统之精神古道。这两条古道,集中体现在前两集《厚土》和《古城》中。第一集《厚土》,以传统农耕文化为主题,从一个普通农民的日常劳作开始,引出公刘在汭河流域创造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再通过遗落在崇信的一件件文物,来印证这一方土地的历史厚度,穿插其间的,还有窑洞的记忆、民歌的传承、饮食的特色等这些最能体现崇信人留住乡愁的农业文明和风土人情,让人不得不慨叹厚土之厚。第二集《古城》,以李元谅修筑崇信城为主线,以一线串多珠,不仅突出了崇信古城在整个唐王朝的战略地位,而且通过流传至今的跑旗、弦子腔、点灯背猴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古丝绸之路上这个陇东小城的历史传奇和遗风余韵,让人为古城之古而怦然心动。到第三集《新韵》,推陈出新,关注当下,是站在厚土的古城之上,以“千年古槐王”等四棵奇树为引子,来俯瞰当代人对这块土地的深情和敬意、活力与创造,让人对这方热土的新韵之新而感同身受。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文化遗存在全国也名列前茅,作为“公刘故里”的崇信自然也不例外。几千年来,不仅在汭水河谷升起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曙光,而且作为丝绸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和军事要塞,也得到了历史的眷顾和馈赠,累积了丰厚的自然人文资源。要在3集纪录片中,将其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予以全景式的展示,难点在内容的取舍,而重点在表现手法的优劣。

  就内容剪裁来说,开掘富矿,提炼精华,撷取其中最能代表本土特色的公刘农耕文化、李元谅军垦文化以及一系列丰富多彩民俗文化、方兴未艾的产业开发,通过扒梳归类,合理分集,各有侧重,建构起整个纪录片坚固的四梁八柱,巍然屹然。然后,再选取与本土历史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的当代文化人、农民、非遗传承人等,以他们饱含温情的故事和出镜讲述,来注解和充实对历史文化的表述,就如同给一个建筑物装上墙壁、门窗和飞檐斗拱。同时,关于这些文化要素的梳理和表达,都是基于学术而兼顾艺术,在于史有据的前提下追求最适合传播的表现方式。

  就表现手法来说,该片最大的特点是善于运用影视语言来解读地域文化。首先是百姓视角、平民表达。一部以反映历史文化为主的纪录片,之所以能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就在于始终站在观众的立场,深入到宏大叙事之内,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用他们听得明白、看得真切、记得牢靠的一个个小故事,古今相参,相互渗透,既还原历史真相,又展示当代人的风采。其次是精彩镜头、工匠精神。纪录片作为一门以视角为主的综合艺术,镜头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该片的一幕幕画面既有储量的丰富性,也有品质的艺术性,仅从四季不同的自然景观看,拍摄时间至少在整整一年以上(实则两年),由此可以体会到摄制者所占有素材的数量之多。正因为如此,后期剪辑就可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一汪泉中应付裕如地舀取一瓢了。同时,随着近年航拍技术的普及和提升,该片以成功的航拍镜头,展示了崇信山川大地在视野中的雄浑与壮美,无怪乎连当地人都产生了“当惊世界殊”般的震撼。

  两条古道远,一方热土兴。《古道崇信》的成功面世,必将为外界了解崇信、走进崇信做出权威的导读,也必将为崇信走出甘肃、走向世界提供自信的力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