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探史揭秘

【文物中的历史】武威西夏文物中马的身影

 2019/06/20/ 16:2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黎大祥

  花大门石刻中的马

西夏千佛阁

石窟内的阴刻马图像

  花大门石刻塔群位于现金昌市永昌县西北约20公里处永昌县城关镇金川西村北面的龙首山余脉(在西夏时期永昌县归属于西凉府)。在北部山崖离地面1至10米的崖面上雕刻有50余座塔浮雕藏传佛教塔群。各塔大小不一,造型有覆钵式喇嘛塔,密、阁楼式石刻塔,檐式砖砌塔,其中以覆钵式喇嘛塔为多。

  在崖面正中,有一较大石龛,洞窟宽2.4米,进宽2.2米,高1.5米,深2.1米,顶部为方形,顶前部宽1.9米,顶后宽1.7米,门高1.5米,宽1.2米。洞窟内正壁阴刻一西夏文“佛”,石龛右壁阴刻两匹奔跑状马,前方为一小马,前蹄腾空,马头回望后面大马,后面大马后蹄着地,前蹄腾空,马背上刻有马鞍,旁边阴刻一朵莲花和一只小动物。整个石刻所在山脉是第四纪砂岩,山体为红色,大部分石刻因长期暴露于外界,加之人为破坏,石刻塔分化严重,表面剥落甚多,仅有几座保存较为完整清楚。

  永昌县花大门佛塔石刻群西侧约2公里处,为著名的北魏时始建的佛教圣地凉州御山圣容瑞像,也是西夏时期的著名寺院圣容寺。圣容寺南北两山山顶各建有一座唐代砖塔,北塔大,南塔小。北塔内部墙壁有唐代及西夏时期墨书题记。

  向西约1公里处为西夏千佛阁遗址,20世纪70年代,武威地区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初步清理发掘,发现遗址内部塔基墙体上有西夏天盛、大德年间信徒礼佛题记。从周围所存遗址来看,以圣容寺为中心的金川西村附近保存有许多西夏时期的佛教遗址。同时在崖壁中部石窟中刻有西夏文,汉译“佛”,说明该处石刻塔群也是西夏时期的遗址。阴刻的两匹马,是西夏工匠雕刻的,前蹄腾空,作奔跑状,是西夏奔马的英姿。

  西夏碑碑座中的天马

西夏碑正面

碑座侧面天马

  碑刻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价值不仅在于碑文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宗教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同时碑刻之上的装饰图案也是研究古代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通常见到的古代碑刻的碑座大多是传说中龙的第九个儿子赑屃的造型,但西夏碑这种前狮后莲,左右两侧分别饰以天马麒麟造型的碑座在古代碑刻艺术文化中还极为少见,较为特殊。

  西夏碑座由灰白色粗砂岩石整体雕刻而成。束腰,方形,四角削成斜坡状,边沿杀角。碑座长98厘米,宽80厘米,底沿宽98厘米,高59厘米,基础部分高7厘米。座体右后脚和左后脚有残缺。碑座四面均采用高浮雕技法表现了双狮舞绣球、缠枝莲花、带翅飞奔的天马、麒麟造型四副不同主题的画面。碑座浮雕构图简洁明快,层次分明,形式独特,图案内容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和独特的民族地域性。

  西夏碑碑座上的天马马尾高扬,马腹浑圆,背部长出两翼,走对侧步,图案右方有祥云纹,天马似踏祥云,呈现出天马行空的意境,更加凸显了天马的矫健身姿。作为游牧民族的党项人,马对于他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天马是西夏人民祈求年年六畜兴旺的动物神,又是人们希望征战时战无不胜的战神。在保存下来的西夏佛教艺术中也不乏天马的艺术形象,如瓜州榆林窟第10窟是西夏洞窟,其窟室顶部就有天马纹饰。马侧身也有彩色羽翼,作飞翔态,马身俯冲而下,周围云气被天马冲击而向后,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