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陇原故事

【溯源甘肃】陇上儒学贤——孔门陇上三学子

 2019/05/24/ 15:1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张小华

【溯源甘肃】陇上儒学贤

——孔门陇上三学子

孔子

孔子讲学(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张小华

  春秋战国既是群雄争霸的分裂战乱时期,也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元人陈采正用诗句精准形象地勾勒了当时的经济政治状况:“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在杏坛聚徒讲学。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授业焉。”在“授业”过程中,孔子提出并践行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突破了当时的地域、等级、职业、年龄界限,开平民教育之先河。“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清道光年间任伏羌教谕的甘肃皋兰人吴可读留下“孔门七十二徒,陇得三人”的记录。这三位被列入七十二贤的孔门甘肃学子就是石作蜀、壤驷赤和秦祖,号称“陇上儒学贤”。

  尽管《论语》中没有“三贤”的行状问对传世,但通过地方史志、墓志文物、诗联咏赞、族谱姓氏、祠像纪念等可以追寻他们的求学经历,简略再现他们的人生历程。

石作蜀

  唐封宋赞石作蜀

  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前519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享年四十,与吴可读题石子墓联中“叹四十韶华”之说契合。其姓氏有单姓、复姓两种说法。《甘谷县志》对石作蜀的记述比较简约:“她幼好学,闻孔子聚徒讲学,跋涉万里,就学孔门。从删述,受诗书,终为孔子弟子中‘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之一’。学成返乡,宣传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风范遗泽,后世景仰。”《伏羌志》载:“(石子)唐封石邑伯,宋封成纪侯,明去封号,称先贤。从祀孔庙。”

  石夫子故里原有石子墓和石子祠。清道光年间,吴可读曾撰《石子墓记》:“墓在伏羌,……墓今荒芜不堪,仅存墓址。”并有墓联、祠联各一,收入《艺文志》。墓联是:“梓里访遗踪,看空庭草碧,冢荒花殷,何处是唐封宋赞?杏坛亲教泽,听渭水莺啼,陇山鸟语,此中有化雨春风。”祠联是:“共仰孔门高,问颜曾七十之徒,何处更多佳士?休言秦俗悍,除邹鲁三千而外,此地大有传人。”省城兰州也曾建有石子祠,如今仅存兰州晚清进士刘尔炘所撰祠联:“是成纪数千年灵秀所钟,能傍尼山拜日月;倘孔门二三子渊源不绝,庶几中国有乾坤。”

  石夫子的风范遗泽受到后人景仰,历代地方官员、文人墨客常有题咏,但多散佚。清光绪末年,伏羌县令雷光甸题联:“勿谓秦无人,曾向杏坛沾化育;至今关有学,同来梓里拜灵祠。”

  2005年2月,在山东泰安城东发现一部《徂徕石氏族谱》。该谱修于1957年,仅存3卷。其中《石氏姓源考》云:“石子作蜀,字子明,天性明敏。慕孔子之道,奉先世谱牒,自武威携家来鲁,受业于孔子之门,列在七十二子。后为郈邑宰,因三家僭乱,辞叔孙,辟不就,去隐于徂徕山。鲁悼公十八年而卒,葬于徂徕山之阳,后称徂徕石氏者,良有以也。”

  这份族谱虽与其他史料出入较大,但或有值得采信之处。其一,族谱载石作蜀“自武威携家来鲁”,与《山东长山石氏世谱》《江苏邳州石氏族谱》所载“至暂祖避宁喜之乱,逃于甘肃武威,生子石作蜀”互证,由此可初步判定石作蜀祖籍天水生于武威。其二,族谱对石作蜀生年未述,卒年为鲁悼公十八年,即公元前450年。这比传统说法晚29年。其三,族谱记录石作蜀“隐于徂徕山”“葬于徂徕山之阳”,徂徕山在今山东泰安。传统观点认为石作蜀学成回籍、荣归故里。对此,除荒芜难辨的甘谷石子墓外,基本缺乏史料实证或文物支持。出于种种原因,古代“一人多墓”的现象并不少见,远在2400多年前的石子墓究竟在何处,有待进一步考证。

  甘谷县石家大山、十里铺、石家窑都有石姓人居住,几地石姓人长期争立石作蜀为其祖先,清代伏羌县令雷光甸就此进行了巧妙的化解:“一个石字掰不破,十里铺石姓与石家大山人都是石夫子的后代。”

  为了缅怀石子,继承杏坛遗德,甘谷县人民政府于1989年8月在十里铺小学院内再立“石作蜀先贤旧址碑”。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