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美文欣赏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汲水记

 2019/05/17/ 10:1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贺东东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汲水记

  贺东东

  我所在的税务分局坐落在江洛镇。小镇位于素有“陇上江南”之名的陇南,况又依河而居,吃水自然不成问题。可不,扭开龙头,水流哗啦啦奔涌而出,清澈、晶莹,只看着,都觉得可亲。事实上,从上世纪70年代税务所到今日的税务分局,数十年间,即便日子旱得能捻成灰的年月,水,也不是什么事儿。随着时代的进步,水还是清凌凌的水,汲水方式却一日千里,六角井、压水井、自吸泵……用水,自然越来越便捷、舒适,而水,仿佛也愈见旺盛了!

  同事老王说,他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税务所吃水,要去六角井挑水,他整整挑了六年。

  说起挑水,老王很有心得。那时他二十出头,浑身是劲儿,桶是大桶,扁担是桑木的,结实、柔韧,满满两大桶水上肩,从六角井到税务所,三里多地一口气不歇。而老王最中意的,是他汲水的功夫。六角井是口古井,依山而凿,水清冽、甘甜,又特别旺盛,早晚挑水的人不断线,无论春夏秋冬,水面始终低于井台一条扁担,不亏不溢。于是方圆人家汲水,都不使绳索,就一条扁担。

  守着六角井,也有吃水难的时日。其实是行路难。那时不比今天,水泥路“村村通”,镇子上更是“户户通”。税务所到六角井三里多地,全是泥土路。逢着雨雪天,特别是八九月间雨连着雨,动辄十天半个月,路上人畜往来,踩踏出深深的泥窝,又一个个蓄满雨,深一脚水浅一脚泥。

  冬天也难熬。日夜积累,井台上早已结满厚厚的冰块。汲水要格外留神,一不小心滑个趔趄。战战兢兢挑水回家,一桶一桶倒缸里,心想总算完事了。然而挑到缸里,却未必能吃进肚里。冬天的小镇,委实冷得可怕。水缸早穿上了“棉衣”,但贴着缸壁,一圈一圈,冰块依然疯长,不几天,长成个晶莹剔透的“冰缸”。冰块得赶紧清理,倘遇着猛乍乍的冷,缸就裂了。

  上世纪80年代末,雨后春笋般,压井似乎一夜间长起来了。但凡挨着河流的村镇,几乎家家院内蹲着一口。和六角井式的老水井相较,压井优势是压倒性的。最最显然的,就是井在家中。2014年初我来到江洛税务分局,其时分局还用压井汲水。记得头次压水,引水灌入井头,眼看着又流出井口,我急忙上下压动手柄,还是晚了,引水很快流尽,再压,只听见井塞摩擦井壁的“呲呲”声。折腾好大一会,引水灌了又灌,到底没能压出水来。

  一晃几年过去,压井用惯了,这才渐渐明白,原来井和人一样,它们是有“脾气”的。非但一口和一口不同,而且同一口也因季节发生变化,有的省劲,有的费力,夏秋出水急,冬春出水缓……摸清楚它们的脾性,于是“因井制宜”。果然不差,引水入井,只几下,圆润、清亮的水流,划过一股弧线,响亮地落进桶里。倘压动手柄急些,水流一股接一股,推着搡着涌出井口,只听见满世界的哗哗声——这是水们在尽情歌唱。

  水便利了,生活也就“活”了。最先“活”的是分局的花园,除去冬天清冷一些,其余时间里,春开玉兰,夏绽芍药,秋放金菊,虽称不上万紫千红,但却是生机盎然。花园是打了压井后才扩建的,此前据说只一丛耐寒耐旱的金竹,常年寂寞绿着。

  许是出水愈来愈显缓慢罢,许是楼上压水提水不便罢,许是夏日每次暴雨后水流浑浊罢,许是无法满足新买的洗衣机罢……一个不争的事实,压水井,毕竟被时代,也被我们遗弃了。

  有水自“远方”来,自吸泵的安装使用,终于彻底解决了汲水问题。只瞧见电机转动,地下二十米深处的水,轻轻松松到了厨房、楼下和楼上。花园、新建的池塘,也都跟着沾了光。接一根塑料软管,水流便可直通花园——隔三差五浇顿饱雨,草木们这回真有福了!池塘水换得勤,圆圆的、碧玉般的荷叶,出落得亭亭玉立;鱼儿灵动极了,倏忽聚散,宛如一道道红色闪电。风吹荷动,鱼儿嬉戏,竟生出些许江南的风致。

  自吸泵使用后,汲水有了种种便利。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话得从头说起。记忆中深冬的水,冷、硬,是一根根长满倒刺的荆棘。那个年代的乡村几近赤贫,一户人家一个暖水瓶,相当于“标配”。暖水瓶的热水,平日只够喝水用。可到了严冬,清早洗漱成为首要用途,即便每人接一杯水,一大家子轮不到最后,暖水瓶已然空空如也。

  而今,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基层税务分局的条件也芝麻开花节节高。热水器改善了我们的用水条件,瞧,一股股清澈、晶莹的热水,细细绕过指缝,慢慢聚往掌中,再笑着闹着,打漩儿四散。心,顿时暖洋洋的了。

  倘在夏日,也是极惬意的。满身汗归来,只须花洒一旋,便有无数绿豆大小的珍珠粒,裹挟着沁人的清凉,滚滚而降。每一滴水,都在奔跑、跳跃、旋转,每一滴水都在舞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