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名家访谈

樊锦诗先生:我是一名“八零”后

 2019/05/10/ 09:44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李杨 文/图

“八零”后的樊锦诗先生做演讲

  每日甘肃网5月9日讯(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李杨 文/图)“我今年已经80岁了,是一名‘八零’后……”在今日上午举行的2019年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大讲堂上,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以《永远在路上》为主题,结合自己与敦煌的故事,以“八零”后的身份为大家做了精彩演讲。

记录着樊锦诗先生流金岁月的照片

  “北大的师长们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还为我们树立了严谨求实治学的学风,启发我们要学会思考,引导我们对国家考古事业的崇敬和热爱。”在演讲过程中,樊锦诗先生从自己上北大开始,讲述了自己如何与敦煌结缘:“1962年下半年,是北大毕业前最后一次专题考古实习。我读中学时,有一篇关于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课文,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专题考古实习分小组,我选择了去敦煌莫高窟组实习。我觉得这次赴莫高窟的专题考古实习,收获特别大,一直影响着之后我对敦煌石窟考古的研究工作。我初到敦煌时,那里的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喝咸水、点油灯、住土屋、睡土炕,物资匮乏,风沙弥漫。但我最终还是没有离开,这是莫高窟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我。时间越久,越觉得莫高窟了不起,是非凡的宝藏……”

《净齿》(中唐)图

  自1963年到敦煌工作,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了,樊锦诗先生一直围着敦煌“转”,乐在其中。

  “你们看,这是159窟的《净齿》(中)图,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刷牙。”当樊锦诗先生演讲的PPT内容显示出敦煌莫高窟159窟的一幅图时,樊锦诗先生讲了一个小故事。“这幅图说的是当时释迦牟尼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对旁边的小和尚说:‘你们怎么嘴巴那么臭啊,你们回去把牙齿刷干净,再到我这来听经。’这幅图让人觉得有趣好玩的同时,也充分证明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经知道牙齿要讲卫生了。”

莫高窟绘画中呈现出的中外文化交流

  说到飞天,大家都不会陌生。但是,在历史长河中,飞天是如何演变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样子呢?“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飞天便随着佛教在公元一世纪前后从印度传来。飞天传入中原之后,被中原文化吸收融合,又加以改造,渐渐地从西域式的飞天形象,演变成中原特色和西域特色并存的飞天,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原特色的飞天形象。一开始的西域式的飞天都是比较裸露的,但是传入中原后人们觉得不雅观,便给飞天“穿”上了衣服。又比如西域式的飞天从形象上来看,仿佛飞得很笨重,但经过中原文化的融合创新,飞天变得身材纤巧苗条,穿着长裙,有着长长的飘带。”樊锦诗先生笑着说道:“他没有翅膀,可是你能感觉得到他在飞,在自由自在地翱翔。这就是中国人对美的一种感觉表达了出来……”

  “我已经80岁了,我是一名‘八零’后。”樊锦诗先生开着玩笑和大家说着聊着……一幅幅精美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一张张记录着樊锦诗先生从少年到耄耋“八零”后的照片,吸引着现场听讲人员的目光与思绪,两个多小时的讲课时间一晃而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