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美文欣赏

【百花】岁月里的安口窑

 2019/04/30/ 11:1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彩虹

岁月里的安口窑

  彩 虹

  安口窑,一个令无数踏上这片土地的脚步不由得停留、徘徊、微微发颤的地方。一个曾在全国名声大噪,风靡一时的地方。此刻,她和她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就在我的脚下沉睡。一切都那么古朴沧桑,如一帧帧立体的黑白照片,真切得像一代人的童年,召唤和吸引着路过的每一个行人。

  当走近这里,那无邪敞开的原始拙朴的美让人惊叹。初春的湿气从瓦楞和破碎的瓷片中透出鹅黄,把窄窄的小径勾勒得更加斑驳又崎岖,远远看去一个个黑褐色的瓷缸瓦罐仿佛被这些绳子一样的小径紧紧束住,束成一堵堵油光发亮的瓷墙静默在岁月的深处。而所有的瓷墙都整齐划一环环相扣,不断随山势上旋,把一座座土平房团团围住。从高处俯瞰,高低不一的瓷墙成围棋阵势,凌乱中藏着智慧,错落中似有玄机。又像一枚枚搁浅的扇贝,蜷缩在向阳的坡面上,明亮又神秘。这就是甘肃目前保存时间最长,也最完整的安口窑古村落。

  提起安口,就会想起一句谚语:“罐罐垒墙墙不倒,轱辘拉上房上跑。”曾在安口窑繁盛时期,烧制过程中的一些残次品被村民用来垒墙、垫院、养花、铺路,做牛槽、水道、建猪圈、鸡舍、厕所,等等,凡是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坛坛罐罐,碎瓷烂瓦都被派上了用场,繁乱又琳琅,笨拙又实惠,真乃瓷之世界,陶之故乡。

  安口窑曾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古窑”之一,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会处。历史上,这里盛产陶土、坩坭和煤炭。累朝累代广开窑口,全国各地逃荒避乱的陶瓷艺人常常来此安家立口,烧造的日用陶瓷闻名西北,“安口窑”之名即由此而来。据史料记载,安口镇的陶瓷制作历史悠久,经历了从生活用具、墓葬品、日用瓷、工艺瓷的衍变过程。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西周初至西汉平帝年间。据平凉华亭市博物馆馆藏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罐推测,安口陶瓷最早有八九千年以上的历史,鼎盛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宋、元时期主要烧制黑瓷、“铁锈花”、青瓷。明清烧制黑陶、白陶,并且以炼制颇负盛名的青花瓷为标志,以此使“陇上窑”之美名跻身全国名窑之列。民国初年,安口有148口烧造陶瓷的窑,其中官办4口,余为民营。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不缺安口窑瓷器,它们大多为粗缸海碗、坛坛罐罐、砂锅、暖锅等器皿,因其用途广泛、物美价廉畅销陕、甘、宁、青等广大地区。

  时间是寂静的,只将一切展示给人看。这一片散落在岁月深处的记忆,依然记录和温暖着无数人的情感。在这无数人中,无论是与陶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张富宽、何玉峰先生,还是出自三代陶瓷世家的范显广先生,他们始终都在为安口窑呕心沥血。他们倾心撰写的《安口陶瓷史》一书与《安口窑与安口陶瓷》等系列文章里,都秉持着一种感恩和忘我的精神。他们和安口窑的陶瓷一样,都是出自一方水土的极品,每次阅读和走近,那绵绵不绝的纹路和字里行间的温情,都会告诉我们文化本源是有生命的,唯有爱让它们生生不息。尊崇文化,归根结底就是对爱的尊崇。

  走进安口陶展馆和华亭博物馆,这里的每一件收藏品和碎瓷片都是时代的标签,它们承载和记录的不仅仅是华亭的历史文化,也诉说着安口窑的起起落落和老百姓的悲欢离合。而安口窑陶瓷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名噪一时的荣耀和如今的感慨,她凝结着华亭人勤劳质朴,聪慧善良的优秀品质。正如一位学者说的:“安口窑陶瓷在西北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和传承好安口窑陶瓷文化,留给后人一笔丰厚的文化瑰宝。”

  我忍不住伸手抚摸着一片片碎瓷和明亮的瓷墙,像抚摸一位老人沧桑的伤痕……我知道,这种抚摸只会让我倍加感激。窑上路就是人生路,是急促的也是安详的,是告诫也是赞美,这就够了……

相关新闻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