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化考古

【文物中的历史】饮食礼仪与青铜器

 2019/02/21/ 08:4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翟慧萍

  酒器中最高的规格——十觚九爵

  中国人有句古话“无酒不成席”,吃肉岂能无美酒相配。商周青铜酒器的品种和数量之多,在古代世界中是绝无仅有的。宝鸡地区出土的青铜酒器有爵、觚、盉、尊、壶、角、觥、斝、罍、斗、禁等,按功能可分盛酒器、挹酒器、饮酒器等。造型多样一应俱全的青铜酒器从侧面反映出“酒菜一家,食必饮酒”的饮宴风俗在西周时期就十分盛行。

  在《周礼》中记载,掌管酒的官员就有“酒人”“浆人”“鬯人”“郁人”等,分管不同酒类,可以看出当时酒的品类繁多,不同礼仪场合中,配给不同的酒,其中规格最高的酒,就是常在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被周天子赏赐有功之臣的秬鬯(chàng),它是用黑黍和香草酿造而成的带有芳香气味的高档美酒,十分珍贵。

  古人酿造了如此美味的酒,注重生活品位的周人,当然也必须有精美的酒器来与之相配了。

  西周时人们喝的酒类似于现在喝的稠酒、米酒,在饮用时通常要用清水勾兑,调节酒的浓淡度。周代有一种用来调酒的器皿——盉。

  西周社会等级森严,礼仪场合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喝酒的酒杯也是不同的。其中“觚爵组合”是一种礼仪,而“十觚九爵”是礼仪中的最高规格。

  爵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器型,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爵的造型与纹饰较其他饮酒器更加精美,有较深的筒形腹,口缘前有倾倒液体用的长流口,后有尖状的尾,流与杯口之间有“柱”,器腹一侧有把手,统称为“鋬”,底腹有三个刀状足。关于它的用法,《礼记·礼器》中记载在宗庙祭祀时,等级较高的贵族用爵来饮酒。考古发现的有些爵底部有烟炱痕迹,说明当时的人也用爵来温酒。

  觚的形制为长筒状身,喇叭口,腰腹细,曲线弧度大。从造型上可以看出,觚的大口极度外张,用来饮酒很容易洒出来,所以是专门盛甜米酒的,需要用柶(匙)舀取食用。青铜觚流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通常与爵配套使用,为重要的礼器。觚和爵的多少,代表着身份地位的象征,普通的贵族只能用一、二套的觚和爵。

  西周的酒具虽然是从商代发展而来,但其数量和品种却远远不及商代,到了西周晚期,有些酒具甚至消失了。这是因为周人认为殷商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代贵族嗜酒成风,最终导致商朝灭亡。于是周在建国初期,就制定了禁酒令——《酒诰》,严禁聚众酗酒,违者处以死刑。因此,西周青铜酒具的数量较商代大大减少,并创造出了一种提醒人们戒酒的青铜器——禁。青铜禁一般呈长方体,用在祭祀、宴飨时摆放卣、尊、斗等成组成套的酒具,类似于现在的几案。迄今出土的西周青铜禁共四件,分别是: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柉禁、现藏天津博物馆的龙纹禁、2012年陕西宝鸡石鼓山出土两件铜禁。

  古代饮食与礼仪文化密不可分

  在我国西周时期,饮食文化与礼仪文化密切相关。西周将饮食纳入礼的范畴,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发挥着更重要的政治、文化功能。饮食与周代等级社会相一致,同时在饮食中贯彻统治者的思想。周人以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为国家施政的八个方面,称为“八政”,以“食”为首。在《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负责王室的各类职官共63种3983人,其中主管饮食者达21种1683人,占全部职官的三分之一,定员占到总人数的58%,足见“八政”之首的“饮食”在周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周朝是饮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传统的饮食文化也在此时初步定型。我国烹饪从石烹、陶烹发展到铜烹,基本完成它的创始阶段。我国几千年的烹饪实践,在西周时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菜品的创新,餐具的精美,酒器、水器成龙配套,飨筵规模和饮食礼序都已构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框架,确立了中国烹饪的发展基调。

  “夫礼之初起诸饮食”,青铜时代礼器组合,彰显着西周社会的繁复礼仪,折射出各级贵族的尊卑有序。纵使时光流逝,江山易代,权倾一时的王侯卿相不过是历史的过客,而美食美器则世世相传,酝酿出礼仪之邦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