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美文欣赏

过年

 2019/01/30/ 15:38 来源:人民日报 肖复兴

  过年

  一

  年越来越近了,纵使如今年味变淡,人们还是期待着过年,毕竟这是一年里最大的一个节。旧时风俗,进了腊八,就算是过年。这时候,无论贫富,各家都要开始办年货了。采办年货的内容中,有一项是买春联和年画,过年时张贴在自家的门口和墙上,即使没有新桃换旧符的传统意义,红红火火的,也多少添个过年的喜兴。

  老北京过年之前,买副春联,买张年画,是讲究的。春联,不能如现在一样都是印刷品,必须要真枪真刀用毛笔和墨来写。《京都风俗志》中说:“预先贴报‘书春墨庄’‘借纸学书’‘点染年华’之类”以招揽买者。当然,用纸不一,以应对不同需求。旧时竹枝词唱道:“西单东四画棚前,处处张罗写春联。”曾是年前很长一段时间的盛景。

  春联,除寺庙用黄纸,其余都用红纸。那时红纸有顺红、梅红、木红、诛笺、万年红等多种之分,如同穿衣的布料一样多种多样的讲究。旧时有俗语名叫作:大冻十天,必有剩钱。说的是站在腊月的寒风里写春联,虽挣不了大钱,还是多少有些收入的。

  这句俗语中说的十天,是有历史原因的,那时候,卖春联和年画的,都是在腊月十五开张,一直卖到腊月二十四收市。因为这时候是旧时王府封印之时。如今京戏舞台上有封箱之说,都是从这个传统而来。卖春联和卖年画的,依就的也是这个传统。

  腊月十五,卖年画的出动了,比卖春联的还热闹。因为卖春联的必要站在那儿写,买年货的可以走街串巷。蔡省吾先生的《一岁货声》中,专门介绍这些卖年画的人是“以苇箔夹之肩负。”当然,更吸引人的是在街头搭起的年画棚,一张张年画张贴在画棚的秫秸上,人们既可以挑选,也可以参观欣赏。那里便成了一个个小小的展览会,常是人头攒动。

  当然,画棚里,既卖年画,也卖春联,还卖门神和吊钱儿。这样的吊钱儿,是一种古老的民俗,图招财进宝的吉利,是挂在窗前和门楣上的,一般是过了正月初五要用竹竿挑掉。清时有诗:“先贴门笺后挂钱,洒金红纸写春联。”是要在年前将挂吊钱儿和贴春联一气呵成来完成的。

  这样的吊钱如今在天津还有,北京已经渐渐淡化了。《一岁货声》中,有一段专门介绍画棚里卖货吆喝的热闹劲儿:“街门对,屋门对,买横批,饶喜字。揭门神,请灶王,挂钱儿,闹几张。买的买,捎的捎,都是好纸好颜料。东一张,西一张,贴在屋里亮堂堂……”

  那时候,所卖的年画,大多数是来自天津杨柳青,粉连纸上,木版着色。《京都风俗志》中介绍年画上的内容:“早年戏剧外,丛画中多有趣者,如雪景图、围景、渔家乐、桃花源、乡村景、庆乐丰年、他骑骏马我骑驴之类皆是也。”民俗和乡土气息很浓,接地气,自然受大众欢迎。

  我小的时候,这样的画棚还有,一般在天桥一带。卖这样年画的也还有。那时,我家常买的是胖乎乎的娃娃怀里抱着一条大鲤鱼,鲤鱼上片片的鱼鳞都清晰闪光,图的是“年年有余”的吉利。后来,画棚渐渐消失了,买年画要到新华书店,那里卖的都是彩色胶版印刷品,颜色更鲜艳,内容更现代,杨柳青的年画渐渐失宠。记得很清楚,我家曾经买过一张哈琼文画的年画:一位穿着黑色旗袍的年轻母亲,肩膀上驮着一个穿着蓝色裙子的小姑娘。小姑娘的手里高举着一朵很小很小的小红花,向着天安门欢呼。母女四周簇拥着的是一片玫瑰紫色花的海洋。在那个时代,年画上出现的人物,很少能见到有这样面容清秀、身材玲珑的女人,比老式月份牌上的女人还要漂亮。这张漂亮的年画,贴在我家墙上好几年,一直舍不得摘下。

  如今,大多人住进楼房,过年的时候,常常还能看到门前贴有春联,尽管都是千篇一律印刷体的了。但是,基本上已经看不到在家里墙上张贴年画的了。有一阵子,流行过印着花花绿绿美女或风景的挂历;这一两年,又开始时兴印有各种图案的所谓手账,类似过去的日历或月份牌,但要奢华许多。也许是年老守旧,我不大喜欢这样的玩意儿,还是更钟情过去的年画。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