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人物访谈

汪小平 自信源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2019/01/24/ 10:27 来源:兰州日报 特约记者习习

  采访人:你的工作轨迹看上去很明晰,在电视台工作几十年,2012年至今在文联。你所在的岗位都是全市重要的文化单位,你觉得两个单位工作职能、工作风格有何异同。

  汪小平:电视台和文联,作为党的文化宣传部门,都是意识形态部门,有很相通的一面,但是又各有分工。电视台主要是传媒,是传播渠道,通过电视这个载体去宣传党的主张、新闻以及教化类的东西。但说实话,现在很多电视台播的东西乌七八糟的。之前,因为我父亲在文联工作,所以我对文联还是大体有点了解的。我没想到会来文联,但我真来文联以后,很快做了一些思考。我不喜欢用常理思考问题,我总觉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创新不是发明创造,我觉得最大的创新是整合。你要用你的聪明才智把大家的智慧,把几个毫不相干的事物科学地弄到一起,再把它变成一个崭新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创新。坦率地说,在电视台的时候,我就是一个极不守规矩的人,是不墨守陈规,而不是不守政治规矩、生活规矩、创作规矩。

  我不太相信专家,美国的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才有了第一个主持人。五几年我们才有电视,那么,谁是专家?所以我就在这样一种不服输不循常理情况下,创造了一批好的节目,比方说“兰州零距离”“一把手上电视”“警花说交通”等等,那时候前后策划了一百多台节目,有两三个上了中央台。我做的第一台晚会就是1998年改革开放20周年纪念晚会,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晚会怎么做,但是我敢做。第一我如饥似渴地跟电视学习,第二我把新闻元素融到晚会里,所以在中央台播出的我们的晚会是很有特点的。还有在烈士陵园里搞的“解放兰州五十周年庆典”(8·26颂),没有人在烈士陵园里搞庆典,但我有我的理念,我给领导说,这些烈士牺牲的时候才十八九岁,他们为之献出生命的城市,他们连见都没见一眼。50年了,他们在这山冈上从没有离去,我们该不该给他们汇报?这台节目让中央台也很吃惊,说你们怎么能在这里搞,而且居然搞得这么好。这就是基于我的不按常理出牌的理念。

  后来我获得“第七届全国德艺双馨奖”,我是兰州唯一一个这个奖项的获得者,为什么?我想,就是要创新啊。我对文联的思考也是这样的。电视台和文联的相同之处都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部门、重要部分,不同的是文联是生产产品的,电视台是播放产品的,他们是传播,我们是创作。

  采访人:很多了解你的人说你精力超常,就像你至今还能勇猛地飞奔于足球场,这表现出你性格中勇毅坚守的一面。正如你刚才讲的,这些在你电视台工作时已有显著表现,那么再具体说说,那些年你在电视台的创新型工作。

  汪小平:我应是甘肃电视民生新闻的第一人,比如“零距离”节目。策划这个节目是因为我当时一直思考电视节目是干嘛的这个问题?是给人民群众看的,那么,就要把节目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里去。我想,老百姓是有诉求的,他们表达诉求的渠道非常有限,我们作为舆论监督部门,是不是更应该给老百姓一个渠道。这样做的好处是双向的,第一让老百姓在正规的渠道去诉求,不再乱贴大字报、写告状信;第二政府能通过这个诉求平台,看到很多老百姓实际的困难,并且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更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以前老百姓获得的信息和实际信息不对称,老百姓并不知道市委、市政府真正的决策是什么,大都道听途说,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能直接把政府的决议解读给百姓,这就是创新。

  说我精力旺盛,其实就是不想落后,我甚至在吃饭睡觉时都在想问题,有时候半夜爬起来,要把一些想到的东西写下来。前面说了,我大胆地在晚会里注入了新闻元素、专题元素,使得晚会看起来更加接地气,而不只是跳舞唱歌,比如说我在晚会里设计了专访,出现了新闻纪实元素的闪回,这很新鲜,甚至还有外场结合。这就是我对新型晚会的实践。在我看来,电视横空出世的时候就是个巨人,因为它所带来的传播效应和它的科技器效应,使得电视人一出来就高得不得了。也使得一部分电视人不追求写作功底。我后来发现了什么叫电视艺术,电视艺术是一种艺术门类,是最具破坏性的艺术门类,它可以把一个完整的几百年的传统艺术打得支离破碎,然后重新组建电视节目。我有了这个想法就敢付诸实践。只要有足够的脑子,敢想、敢突破,就一定能做出好节目、好晚会、好纪录片来。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