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人物访谈

汪小平 自信源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2019/01/24/ 10:27 来源:兰州日报 特约记者习习

  采访人:你出身于怎样一个家庭?你觉得你所受的家庭教育及之后的学校教育,对你大半生从事文化工作有怎样的关系?

  汪小平:我出生在一个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家庭,我父亲是一个文化人,是一个诗人、画家,接受过大学教育。我爷爷是一个锥鞋匠,但他确实非同常人,不知他哪来的聪明和远见,在那样一个狭小的鞋匠铺子里,硬是用一根锥子“锥”出来了五个大学生。我爷爷自学成才,他熟知历史,他甚至知道天安门城楼洞子有几块砖、几个柱子,尽管他没去过天安门。他自己和自己下围棋。当时我们家院子在兰州七里河区的小西湖,和当时的兽医研究所一墙之隔,有一位叫盛天胜的有名教授(后来听说他成了工程院院士),他经常隔着墙看我这个没文化的爷爷,他很惊奇这个锥鞋的老汉能自己和自己下围棋。后来,一有闲暇,俩人就对弈一番,盛天胜对我爷爷的棋艺赞不绝口,底层的一个手工业者和一个大教授成了特别好的朋友,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我爷爷虽然没念过书,但他很有文化。记得他房间里有很多线装书,涵盖经史子集各类版本,放到现在的话是几书架都摆不完的,很遗憾,因为文革,我父亲怕被红卫兵发现把老人打了,在我爷爷不知情的一个夜晚,把他的书放进炕洞烧了,大概烧了三个多小时。后来我父亲和他的弟妹们对这件事非常懊悔,我爷爷得知书被烧了,急成了青光眼,骂我父亲算是什么文化人。当然,父亲做这些,是出于对我爷爷的保护。

  在那个年代,我父亲应该是所住的兰州硷沟沿一带的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建国后东乡族的第一代大学生之一。虽然我爷爷是一个锥鞋匠,但实际上我们的文化传承从他那里就开始了,我爷爷自学成才,当了很多年区人大代表。他还是一位爱国爱教的老人,他一直强调任何宗教、任何民族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有了国家才有我们。我小时候,就经常听他这样教育我的父亲和叔叔、姑姑们。我父亲就是在他的教育下上了大学。

  我上世纪60年代出生,小时候正值文革,1966年左右上小学。那个时候,我记得一到周末,饭后,父母把门顶住,床上摆一个小炕桌,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括我的外祖母,听父亲给我们讲四大名著,一起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我的大学》等,从高尔基的小说到马雅科夫斯基的诗。父亲不遗余力地给我们讲,我们如饥似渴地听。

  最怕的是周末有客人来访。有一次我和弟弟听到最关键的时刻,突然有人敲门,那人屁股很沉,老是不走,我和弟弟很生气,偷偷把他自行车的气放掉了。到了五六年级,我们开始偷看父亲的藏书。我很早就看了《茶花女》《傲慢与偏见》《巴黎圣母院》《三个火枪手》等,这在我们周围的孩子中是很少见的。

  那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是,因为父亲在出版社文艺处做编辑,我们家的灯光在晚上三四点以前是没有关过的。他一丝不苟地给别人改稿子,扶持了一大批年轻作者。他改稿子的时候,我们不能发出响声,吵了他是会挨打的,我们为此挨了很多打。我姥姥很伟大,家务事情她全包了,我父亲把工资拿回来交给她之后,其他的心思全部扑在事业上。

  这些对我有两个很重要的影响,一是从小陶冶了我的文化文学性情,使我们养成了爱学习、爱读书的好习惯,再一个就是我从父亲和在省委宣传部当干部的母亲身上,学会了勤奋。勤奋就是不知疲倦地忘我地工作。

  当年有人问我是什么时候入党的,我开玩笑说:“我在我妈肚子里就入党了”。我母亲是个好党员,据说在我出生大概六个月左右的时候,她断了奶,到甘南下乡去了,头也不回。所以我从小受到父母的影响,就是对工作热情认真、还有为他人着想。我父亲,我觉得他一辈子在为别人做事,一大批作家诗人在他的扶持下成长起来了。

  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从小是在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父母给予我的影响让我受用一生,比如勤奋爱学习不怕苦、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走歪门邪道,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得到自己热爱的东西。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