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学书评

【重推】家族的精神脐带

 2019/01/22/ 13:5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南帆

【重推】家族的精神脐带

  《黄冈秘卷》选择了家族叙事,小说主人公“我们的父亲”不仅是一个基层干部,他同时也是子女心目中一个令人生畏的父亲,妻子心目中一个固执的丈夫,外孙女心目中一个可爱的“老东西”。铁面无私的风格背后,人们还可以看到相濡以沫的老夫妻如何赌气、吃醋,以及恶语相向的争吵背后如何隐藏着一副柔肠。另一方面,家族叙事同时为叙述者——家庭之中唯一的儿子——提供了另一种空间。

  本书远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乃至更为久远的历史。烽火连天,饥寒交迫,外敌入侵;地下组织,接头暗号,革命者的启蒙,特务设计的轿车爆炸……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故事的主体是阶级、民族和国家;“家族”只能视为阶级或者民族的一个附属单元。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的启蒙气氛之中,“家族”往往扮演了某种令人窒息的桎梏。对于那些向往自由的青年来说,冲出家族的深宅大院是投身广阔天地的第一声呐喊。阶级的角逐与民族搏斗空前激烈的时候,家族犹如干扰视线的一扇屏风。如果说,阶级与民族是一种文化构成,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宗教、民情风俗分别是这种文化构成的主要内容,那么,家族内部隐藏了多种因素的交织。一个家族内部的血脉、基因不同程度地转化为某个姓氏的心志、人格倾向以及家族小传统,甚至某种程度地造就了故乡文化。这一切无不从各个方面塑造了家族成员的性格。众多家族成员各有千秋,但又存在维特根斯坦所形容的“家族相似”。书中展现了刘家大塆的几代人,某些外部世界的边缘人物可能在家族叙事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刘家大塆的“苦婆”。为了维持整个家庭的生存,小脚寡妇“苦婆”出门乞讨。然而,她每次都须将别人施舍的食物放到炉灶上重新炒煮,目的是截断这些食物的卑贱来源——不让孩子觉得这些食物来自乞讨,而是家里的本来之物。可以发现,“苦婆”的逆境励志多年之后隐秘地回响在父亲的刚毅性格之中。

  重修家族史《刘氏家志》是刘氏子弟的一个心愿。父亲的生平是重修《刘氏家志》的重大诱因。刘家大塆一代又一代香火延续,但是,没有人曾经获得一官半职——除了父亲。然而,尽管父亲的“离休”表明了资格与贡献,他始终无缘问鼎副县长一职。诸多年轻的官员由于各种意外的原因后来居上,以至于父亲与他的老战友王朤屡屡错失晋升的机遇,直至双双离岗。一座制约县城发展的危桥多年筹措不到重建的资金,某些机构的经济状况甚至窘迫到开始拖欠离退休干部的工资——母亲与父亲先后进入拖欠之列。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依赖刘家大塆出身的一个民营企业家——父亲的一个堂弟,高考资料《黄冈秘卷》的发行是他致富的秘密。尽管父亲始终不齿堂弟的为人,但是,各种眼花缭乱的官场与资本携手运作之后,他的资金暂时平息了各个方面的矛盾。如果说,官职是刘家大塆一个公认的价值标准,那么,这一位堂弟已经成为另类。

  然而,对于父亲来说,《刘氏家志》无足轻重——他心目中的经典是《组织史》。县党史办编纂的《组织史》拨给父亲不足一百字的篇幅,这构成父亲一辈子骄傲的理由。《刘氏家志》与《组织史》显然属于两个话语体系,父亲心目中孰轻孰重一目了然。父亲的内心存在一个不可逾越的信念:损害组织的行为不可饶恕。信念使父亲的一生堂堂正正,没有杂质。

  《刘氏家志》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意味着光宗耀祖,同时意味着家族对于组织的奉献——家族的养育之恩功不可没。这个意义上,《黄冈秘卷》的结局——家族的“大团圆”——令人快慰。那个固执的,甚至坏脾气的父亲赢得了整个家族的爱戴,这就足够了。

  刘醒龙在“后记”之中表示,这一部小说“不需要有太多的想法,处处随着直觉的性子就行”。或许,小说的情节存在种种熟悉的原型,人们可以从刘醒龙的叙述之中感受到行云流水、举重若轻。

  (《黄冈秘卷》,刘醒龙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