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化新闻

西部大地诗心诗意同频共振 “写一首情诗给兰州”诗人精彩语言摘录

 2019/01/08/ 10:07 来源:兰州日报 首席记者李超 记者张旭永 华静 孔德胜

  诗人、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商震

  兰州适合诗人成长、诗歌繁荣

  每一个人身上,都是充满诗意的。所谓诗意,来源于个人生活的感受。诗性的生活,是希望我们的生活过得美好。诗歌的本质意义是真诚、善良。真诚、善良的生活,就是具有诗意的生活,也是让诗歌具有公共化的一种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立的,个人空间具有情绪密码,都是另外一个人很难破解的,这一点,又很像诗人创作的诗歌,诗歌都是带有个人情感密码的。但是,它有一部分是开放的,是共享的。诗歌是钻石,不可能人人拥有,每个人各自珍惜心中的钻石。诗歌又具有开放性、共享性,诗意的共享,体现在把现实生活过好,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的畅想。任何一个人都有七情六欲,都品尝过苦辣酸甜咸,诗人是品味这些滋味的审美者,对草的编织就是对美的赞扬。

  品读兰州的诗底蕴,商震说,兰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重要的诗人都来过兰州,都在这里留下足迹或者笔墨,文化积淀很深。“写一首情诗给兰州”活动的举办,擦亮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牌子,重振了兰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雄风,成为她走向下一个文化高峰的阶梯。

  释放诗人的兰州情结,商震说,在兰州,他有很多好朋友,平时来往比较密切。还有很多未曾谋面的诗友,神交已久。兰州的诗歌作品,整体水平高。兰州的诗歌梯队建设非常好,五零后,六零后……乃至零零后,这些诗人的创作力都很强,得益于这里的诗歌环境好,很适合诗人成长。他说,他已经看见兰州的九零后,零零后成长起来了。诗歌传统深厚的兰州,诗人群体比较强大,在国内,影响力很大。

  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臧棣

  以包容的心态看新诗作品

  其实没有必要非给诗歌一种评判的标准,这些标准对于专门研究诗的人才有意义,而作为普通的读者,只要在诗中捕捉和发现了惊鸿一瞥的人性光辉,或者引发了内心深处的共鸣和触动,从而激发出对生命的觉悟,这就是一首好诗。

  其实我们不必带着心理的标签去读诗,而是应该探索语言的新的可能性。在现代诗歌里,既定的诗歌原型被撕裂,就像海子的非常有感染力,但是总给人一种没有完成的感觉,而这种未完成感恰恰是他的特点,现代诗歌是跳跃的,有速度的,混杂的,我希望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调整自己的方式,以清零和包容的心态看新诗作品。

  诗人、新疆作协常务副主席沈苇

  兰州的诗意就是来自黄河

  兰州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城市,兰州的诗意就是来自黄河,黄河哺育了一座城,我今天早上还在想,我突然感觉到兰州好像是从水上飘来的一座城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她就是从水上飘来了一个城市,黄河我们说它的源头在青海,以前书里面说黄河的起源地在塔里木盆地,所以,这个城市不单单是一座城市的概念,她通过这条河流让人产生很多想象,感觉就是要追根要溯源这个城市,让人产生一种追根溯源的联想。

  兰州这座城市,是有大西北气质的一座城市,包括这个城市的饮食文化,还有它的居民,居民也是多民族居住。用诗意用诗歌来点亮这座城,我看这就是这次活动的重点。我可能这几天会产生一首关于兰州的情诗,但是这个情诗的概念比较大,不只是爱情的情诗,就像黄河母亲爱子之情,也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情诗。

  诗人、甘肃省作协副主席娜夜

  故乡是我创作的源泉

  “当你离开,便会得到。”我离开兰州后,非常想念我生活的这座城市,这里地理环境的荒凉和我们内心的丰盈,都是我非常怀念的一个状态。我之前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在创作这些东西。其实,我在兰州时写故乡的诗并不多,那时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到最后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我因为多次的迁移住地,让我更快地熟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更加想念我的故乡。现在我不论写什么诗歌都会写到西北,《这里》一诗就有我们西北的很多元素出现在诗歌里。在我的日常生命状态里也是一样的,当我赞美南方青翠的风景时,我其实也在怀念西北荒原,故乡给我的创作带来巨大的变化。我不是一个追求诗歌元素丰富、一首诗向外扩展力有多强的诗人,我喜欢纵深感的诗,这种生活中地理的变化,给我的诗歌带来了很多丰富的内涵,这个对我的创作非常有力。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