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化博览

【馆长说文物】青铜铸文明

 2019/01/03/ 10:0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陈亮

【馆长说文物】

青铜铸文明

1976年宝鸡市竹园沟出土的伯格卣。

2003年宝鸡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的逨盤。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 陈亮

  青铜是金属,更是一个时代。那些不知名的伟大艺术家的虔敬和创意随着熔融的铜液一同灌注到模范之中,慢慢冷却,最后凝聚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正是这个时代,才有了文明的诞生,国家的兴起,还有对大自然不尽探索能力的提升。

  源远流长 承载文明

  我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发现黄铜片和黄铜管,该遗址距今约6100至5600多年。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类型遗址出土的铜刀。马家窑类型的年代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可见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国西部的居民已开始铸造青铜器了。不过这毕竟是孤例,我们还不能以此作为当时已进入青铜时代的根据。所以,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认为仰韶文化时期是中国早期铜石并用的时代。继仰韶文化之后的龙山时代(约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年),青铜器发现较多。在黄河上游的甘肃永靖蒋家坪马厂类型遗址(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000年)中出土有青铜残刀。在甘肃永靖秦魏家、广河齐家坪、青海尕马台等地齐家文化遗址(约公元前2055年-公元前1900年)中,先后出土刀、锥、斧、凿、钻头、指环、镜等青铜器。尽管目前的考古证据还不足以勾画出青铜技术的传播路线,但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所表现出的对社会物质文化发展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巨大影响却毋庸置疑。

  中国的青铜时代,上至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前二三百年,属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期,下至公元前五世纪中叶至四世纪中叶,即考古学上的战国早期,经历了约1500多年的历史。这一时期青铜器是以大量的使用青铜礼容器和兵器为特征,青铜器的功能也经历了神化(商)-礼化(西周)-人化(春秋战国)的演变过程。商代盛行“崇天尚鬼”的思想文化,《礼记·表记》中“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就是真实反映。青铜器多的是满足其追求宗教祭祀神化功能。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形体庞大,器壁厚实,装饰狰狞恐怖,巨目獠牙、尖角利爪的饕餮纹成为最重要的装饰主题,庄严神秘与狞厉之美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西周以后,随着“敬天保民”“以德配天”思想的提出,青铜器的功能内容逐渐礼制化,成为等级的标志和权力的象征,所以更多的追求一种秩序感。如适应等级制度而形成的造型系列化、规范化的列鼎制度就是青铜器功能礼制化的实证。作为礼乐文明的重要载体,这一时期的青铜礼器还担负起了特殊的教化使命。如西周中晚期青铜器多有训诰、箴诫性铭文,阐释如何敬德保民、达德修身、扬德立命等道德伦理。青铜礼器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政治内涵,如“列鼎制度”“编钟制度”等,“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严禁僭越。通过青铜器组合方式、数量多寡等外在直观形式,教化不同社会阶层遵守各自的行为准则,以实现社会大治的政治意图。春秋中期以后,随着“重人轻天”思想的形成和奴隶制的衰退,人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青铜器也随之朝着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功能转化。同时,作为奴隶制象征的列鼎,已经超越了礼制的限制,僭越了等级的束缚,成为一种流行的造型形式。青铜器的形制、纹饰逐渐向灵巧多变和实用方向发展,体现出生动活泼的风格。战国晚期日用铜器增多,转向规格化和朴素的风格。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