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化新闻

【深读】通渭书画 丹青墨韵走出产业之路

 2018/09/03/ 11:19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魏娟

通渭书画 丹青墨韵走出产业之路

书画展上书画家挥毫泼墨。

通渭群众参观书画展。

  “人间繁华在长安,世上书香出通渭”,这是著名作家张贤亮在走访通渭后的感慨,足见通渭人对书画的热爱。

  书画艺术的繁荣,促进了书画产业的发展,一家接一家的书画、文房店铺成为通渭独特的文化和商业特色。目前,通渭全县民间书画收藏总量达280万件,年书画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

  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上,来自各地的书画家、淘金者云集于此,热闹非凡。昔日的书画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书画产业优势。

  1 家里没字画 不是通渭人

  8月17日,家住通渭县鸡川镇的刘永强和妻子早早坐车赶到县城,来到第八届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展会上,一家挨一家地认真看各个展位上的书法、字画。

  “这个牡丹画得好,你看看”,刘永强给妻子指着展位上挂着的一幅扇面牡丹,红色的花朵层次分明、饱满醉人。妻子也点头,问了下价格,“一百块钱哩,再看看。”

  陈敬梓一边低头画牡丹,一边说:“这价格不贵,就是为了让喜欢的人都能买得起嘛。”刘永强又左右看了看周围的展位,比较之下还是这个牡丹画得最好。他从裤子口袋里拿出一沓钱,1元、5元、10元、百元的都有,他抽出一张一百的,递给画家。

  义岗镇的胡伟喜看着他们买画,打趣刘永强两口子:“你们放着地里的活儿不干,跑这里浪哩。”刘永强反驳:“你不是也浪哩嘛,赶紧买,明天说不定就是最后一天了。”胡伟喜说:“今天先看着,明天再买,价格就更低了。”

  陈敬梓看着他们的穿戴,都是当地的农民,很疑惑地问:“你们都是农民吧,买回去家里挂着吗?”刘永强憨憨一笑:“挂着么,我们农民也爱字画,就和上瘾一样,爱看爱买,你没听过嘛,‘家里没字画,不是通渭人’。”连续8年,刘永强每年都来书画节买字画,每次都搜罗到几幅拿回家挂着,挂满了家里大大小小的房间。

  陈敬梓是河南省美协会员,第一次来通渭参加书画展,“有个一起画画的朋友叫我来,说这里普通老百姓很喜欢字画,又能避暑。我一听天气不热就来了,果然群众基础特别好,没想到有很多农民来买画。”她面前的几幅斗方和扇面都已经预订出去了。

  在展会的开幕式上,主持人向四面八方的人这样介绍通渭:“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在通渭当地,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家家挂字画,户户有收藏”是通渭人的生活常态。

  “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通渭除了重视教育外,已经扩而大之到尊重文字,以至于对书法的收藏发展到了难以想象的疯狂地步。”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散文《通渭人家》中这样评价通渭书画热。“我到过一些家境富裕的农民家,芷房里、厦屋里每面墙上悬挂了装裱得极好的书法作品,也去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么家当都没有,墙上仍挂着字。”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