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探史揭秘

【溯源甘肃】山丹县四坝滩:史前东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中转站

 2018/06/27/ 10:1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特约撰稿人 寇克英

四坝滩遗址

  “四坝文化”时期的社会生活推测

  深入考察“四坝文化”遗址的布局,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的遗址都与水源毗邻。山丹四坝滩位于古弱水南岸和川口河东岸之间开阔平台之上,三面环水;山丹山羊堡滩和壕北滩遗址都在古山丹河南岸,临水而居;民乐东灰山位于古弱水支流童子坝河的古河道之上,地形平坦,水源充足;酒泉干骨崖、玉门火烧沟都位于在古疏勒河边的台地上……而“四坝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多有类似耕地的平行波折纹、水域波浪纹、月牙形的鱼头纹和网状纹,这些图形纹饰,自然来源于先民们的生活场景,也是他们耕种土地和打鱼狩猎的实物见证。

  诸多迹象表明,距今4000年左右,河西走廊一带河流湖泊广布,高台地上形成了一片片适宜人生存的绿洲,先民们傍水而居,点燃了文明的曙光。

  最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在“四坝文化”中也得到充分展现。民乐东灰山遗址发现了小麦、青稞、皮大麦、粟、稷、高粱、胡桃壳等炭化籽实,而在一个新石器遗址发现五种以上的农作物遗存,这在我国尚属首次。炭化小麦标本经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进行碳14测定,断定为距今4230±250年,是我国境内年代最早的小麦标本。这些碳化谷物的测定,基本可以断定,古弱水流域的东灰山是中国最早种植小麦、大麦、高粱等作物产区之一。同时,在火烧沟、酒泉西河滩等遗址中,还发现了殉葬的羊骨、狗骨、马骨等,证明畜牧业在其生活中占有一定分量。

  当然,这一时期的农耕条件和耕作水平还相当原始,所用工具和生活用具是石器、陶器、骨器、铜器共存。石器依然是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锄、石斧、石刀、石铲、石耜、石镰、石凿、石球、石磨棒、石磨盘、石纺轮等。生活用具有骨器和陶器,骨器用动物骨头制作,有刀、锥、凿、针、纺轮等,还有少量卜骨。陶器有双耳罐、壶、盆、鼎、豆等生活用具,也有纺轮一类的生产用具,还有陶埙、陶牌饰、陶铃等娱乐装饰器物。铜器有削、锥,镯、钏、管、耳饰等,算是当时的时尚器物,拥有者应该是部落中的贵族,尚未在平民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而玉门火烧沟出土铜器却达200多件,有一件三犬盖四足陶鼎,非常精美,也许与当地部落发展的实力有关,或者是代表了“四坝文化”的晚期。在一些墓葬中还出土了贝壳,有的是串成一串,有的在死者嘴里,还有的放在罐子里。这些东南沿海的贝壳能传播到河西走廊,很可能是通过不同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换而来,也许在四千年左右,古老的丝绸之路就已经四通八达,联结起了东西方文化,只不过,它不像后来时代的交流那样直接,而是以部落与部落之间交换的形式进行交流。

  从这些遗址中陶器与生产生活用具混杂的现象分析,“四坝文化”遗址不仅仅是单一的制陶作坊,而应该是先民们的生活聚居地。甘肃省文物研究考古所与吉林大学北方考古研究室在东灰山遗址发掘区内共清理的249座墓葬中,合葬墓占80%,证明东灰山人有着明晰的血缘传承关系。玉门火烧沟发掘的300多座墓葬,也有一定比例的合葬墓,显示了固定的婚姻血亲关系。有一群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便形成了原始聚落。有聚落便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火烧沟出土的铜制四羊权杖、四坝滩出土的石制权杖,正好诠释了这一关系。看到那些复原的权杖,自然会联想到某个部落酋长或长老,手持权杖,指挥人们生产或举行什么重大仪式的场景。

  沿着古人留下的蛛丝马迹,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人类生活的画面:4000年前后,有一大群人生活在河西走廊每个河畔的高地上,绿草如茵,古木参天,茅屋低矮,炊烟袅袅,人们分工有序地耕田狩猎,缝衣煮饭;到了晚间,则围在篝火旁,敲打着陶罐石器,吹着陶埙,唱歌跳舞,分享收获的喜悦……

  “四坝文化”的先民们点燃的原始文明之光,给了东西文化一个很有力的承载地。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地处河西走廊中西段的“四坝文化”,它们是那个时代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将东西方文化交融汇合,然后又传播到了四方。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