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戏剧影视

【看 台】《初心》:追求灵魂的真实

 2018/03/06/ 14:3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本报特约撰稿人 焦炳琨

【看台】

《初心》:追求灵魂的真实

《初心》海报

  本报特约撰稿人 焦炳琨

  电视连续剧《初心》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该剧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委组织部、中央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等联合创拍,宋业明执导,吴京安、丁柳元、徐永革等老戏骨倾情演绎。

  当下,推出这部有着伟岸的形象、阳刚的格调、英雄的品格、悲壮的情怀的电视剧,不仅能让观众感受到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和为民情怀,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电视连续剧《初心》以原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先进事迹为原型创作,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少将军衔的甘祖昌始终不忘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的庄严约定,毅然请辞职务,带着妻子龚全珍和孩子回到家乡,开荒、引水、办煤矿、建水库、搞发电厂、盖小学……带领乡亲们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最终走上了富裕之路的故事。

  这是一部坚持再现和表现现实及社会生活、坚持为人民树碑立传、谱写民族精神的史诗,是一部采用有限视点叙事的电视剧。甘祖昌从部队回到家乡后,和弟弟一家挤住在早已破旧的老宅里,跟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的做法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称赞,但也有部分人认为他返乡是因为犯了什么错误,把他看成“不识时务的傻子”。这不仅使我们看到了认识的悬殊,也使我们看到了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特别是《初心》将传记电视剧和道德焦虑主题融为一体,凸显英雄人物的精神榜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们从剧本中看到的甘祖昌的形象,不是生活中甘祖昌的形象,而是经过解构和重构后,编剧心中的甘祖昌形象。用现象学的话来说,剧本中的甘祖昌是不折不扣的特定人物视野中的“意向性形象”。这种艺术化后升华了的形象,使他更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

  对于传记电视剧来说,人物塑造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观众看剧,往往就看人物“像不像”,而像与不像的关键,既要看外在的,又要追寻灵魂的真实。《初心》的编剧没有把甘祖昌写成一个万能的“神”,而是既写了他的智慧,也写了他的挫折;既写了他的欢乐,又写了他的痛苦。

  作者在重构中,特别注意人性的揭示,这就使人物有了多侧面,有了深度。比如甘祖昌在处理犯错误的李保山时的犹疑,在聘用马副县长的小舅子秦雷时的面情,以及推荐技术员刘乃基、王新安和大儿子去北京工作等,都能从中看到人性的挣扎。这就使电视剧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美学特质,并能让观众在现实的审美愉悦中感悟到人生和人性的壮美。

  《初心》采用了传统的叙述手法,在大笔触中寻求平淡的笔触。该放的放,该收的收,该着力刻画的地方加以渲染。而放和松的目的则是为了突出、加强主要的东西。这就使作品不仅流畅、自然,而且有了起伏、节奏和悬念。特别在悬念上,《初心》基本做到了三步一井,五步一雷,环环相扣,具有较好的可视性。比如甘祖昌动员乡亲们开发虎形岭,一早他就兴致勃勃地来到山上,却无人响应,这让他的心一下凉了下来,决定一个人开荒。有一天,他半夜睡不着便上山去,却发现月光下有人在垦荒,走近看原来是一直反对他回乡务农的大儿子在默默支持他,这使他十分感动。从这个桥段不难看出,剧本对同一人物的多重视角与多种评价。电视剧以这样开放性的多重叙事,来呈现主要人物的多个侧面以及他在不同人物心中的不同形象,必将给观众提供更多的悬念、思考与回味。

  《初心》利用呼应来展示人物的思想变化和成长,大大深化了主题,丰满了人物。比如甘祖昌的妻子龚全珍回到家乡后,一直受到弟媳赵翠兰的敌视,因此两妯娌一直关系不好。究竟二人的关系怎么发展,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观众想看下去的心理支撑。然而,就在龚全珍病重时,赵翠兰日夜守护在床前照顾她,最终使她转危为安。人物关系的起死回生告诉我们,任何外在环境的改变,都会无形地改变着人物的存在方式。作者大量地采用这种呼应手法,不仅深化了人物的思想变化,也使观众看到了决战贫困中的诗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